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题 > 正文

沈阳撞响盛世警钟 918警报响彻夜空(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9日09:30 辽沈晚报
沈阳撞响盛世警钟918警报响彻夜空(图)

12名代表撞响警示钟14响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本报讯 记者叶枫 首席记者张健报道 中秋之夜,晚9时14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残历碑前,警示钟撞响14下。晚9时18分,凄厉而尖锐的警报在沈城上空鸣响3分钟,上万人发出“不忘历史”的吼声响彻夜空。为了74年前的血泪和耻辱,沈阳在哭泣,沈阳在怒吼。

  昨日的辽宁省暨沈阳市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残
历碑前举行。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克强宣布撞钟鸣警仪式开始。省长张文岳、省政协主席郭廷标出席仪式。仪式由省委副书记、沈阳市委书记张行湘主持。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启华;省委副书记王万宾;中共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焦利;中共辽宁省委常委、秘书长曾维;辽宁省军区司令员钱南忠;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焕文;辽宁省副省长闫丰出席。

  此项纪念活动再次将1931年的那段历史拉近,将沈城纪念

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活动推向高潮。

  李克强、张文岳、郭廷标、张启华、王万宾、张行湘、钱南忠、陈政高和征集的四名社会撞钟手一起撞响警示钟14响,寓意东北及辽沈人民抗战14年。场内的千名观众和场外自发聚集的上万名观众一起为钟声计数,计数声与钟声回荡在夜空中。

  警报响起时,沈城路上的机动车停驶鸣笛,沈阳广播电台、沈阳电视台中断正在播出的节目,插播“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画面和警报声音。

  警报响过3分钟之后,现场的解放军战士高呼口号,场外围观的群众也都振臂高呼:“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团结奋斗,振兴中华!”据场外的群众介绍,千米之外都可以清晰地听到呼喊声。

  昨晚的仪式以群众歌咏大汇唱开始,500人的合唱队伍演唱了《松花江上》、《保卫黄河》等8首歌曲,最后数千人一起合唱了《义勇军进行曲》。

  算上今年,警报声已经连续11次在沈阳响起,警钟是从1999年“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竣工之日第一次响起。至今,也已经是第7次。

  昨日政府组织这次大型纪念活动之时,民间自发的纪念活动也在同时进行。会场外,头发花白的老人、牙牙学语的儿童等群众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围住,四周的街道上已经无法行车。

  沈阳人门国华从昨晚开始行程2000多公里,骑独轮车到南京宣传和平。他说:“要让世人知道中国人的毅力。”更为可贵的是,爱好和平的日本民间人士在残历碑旁边立下了“和平碑”,立碑代表人和田贞夫说:“日本人民同样反对侵略,爱好和平。”昨日,全国百余城市也拉响了纪念“九一八”事变的警笛。

  警钟 永远的民族记忆

  警报为国耻而拉响

  1995年,9月18日夜10点20分。沈阳市170处防空警报骤然响起。马路上的车辆缓行,行人肃立。

  原“九一八”事变陈列馆馆长李惠春还清晰地记得那天的情景:“没到10点,已经有上万人自发地来到陈列馆前。有人唱着爱国歌曲,有人拉着‘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横幅,还有人激动地喊起口号。10点20分,在日军自爆南满铁路的时间,警报响起,从四面八方传来。这时经过陈列馆的汽车都停了下来鸣笛示意。”

  从这一年起,长长的警报声都会在每年“九一八”这天响彻沈阳夜空,每年都会有成千上万的群众自发来到“残历碑”前,重温历史。

  10天创造一个“记忆工程”

  警报铭记历史,源于沈阳普通市民郝松青老人10年前的一条建议。

  1995年9月8日,原沈阳胶带总厂销售处的退休干部郝松青给沈阳市人民建议办公室写了一封信,信上说,警报音响传播范围广,尖锐的声音能够刺激人的神经,希望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当天,鸣响防空警报,提醒人们“九一八”是个耻辱不能忘记的日子。

  中共沈阳市委、市政府采纳了这个建议,从提出建议到警报鸣响,这一过程仅仅用了10天。

  自从1995年9月18日沈阳市第一次鸣响警报后,每年“九一八”在家聆听警报,是郝松青老人不变的习惯,年年“九一八”鸣警报也成为这个城市重要的“记忆工程”。

  盛世警钟在中国人的心中长鸣

  “九一八”是受难日,也是民族心口永远的痛。“这块全民族的伤疤注定要牵动全中国的心。”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馆长井晓光说。

  2000年,改造后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在馆前设置了一口“警世钟”,自此每年9月18日夜,在警报鸣响之前,都会敲钟14下,寓意东北沦陷和中国抗战14年。

  2004年的9月18日,警报超越了沈阳和东北的界限。景德镇、临沂、新疆石河子等上百个大中城市也鸣响起防空警报,其中天津、拉萨、昆明、杭州、郑州等多个城市是首次在“九一八”鸣警报。在香港的维多利亚湾,5艘游轮也与沈阳同步鸣响汽笛1分钟。

  “沉重的国耻,正通过尖锐的警报,化作精神的力量,成为这个民族不能忘却的东西。”王锦思说。

  据新华社

  现场 “和平碑”立在残历碑旁

  昨天上午,日本传讲会会长和田贞夫,带队在广场南角立下了一块“和平碑”,表达了日本人民祈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心声。

  碑上用大字写着:“反霸权、反战争、反侵略”,下面的小字是“值此日本侵华战争结束六十周年之际,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日本人民,行建此碑以示纪念”。碑上留下了中本茂田等48个日本人的签名。

  会长和田贞夫告诉记者:“这些是我们普通日本人的想法。”连续数年,每逢“九一八”,他都带一些年轻人来这里参观,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历史,反省当年日军的罪行。

  给五岁女儿民族的概念

  昨晚的仪式长近两小时。因为场内人数受限,数千名沈阳市民始终站在会场外。虽然大多数人无法看清场内详细情景,也长久不肯离去。当全场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时,场外群众也呼应。场内外气氛热烈异常。

  一个四五岁左右的小女孩站在警察守卫的场门栏杆外,骑在爸爸的脖子上,摇动手中的国旗。他的父亲、一位刘姓市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九一八”之夜时值中秋,他带女儿和家人一道到这里观看仪式,是想在今天这个合家团圆的夜晚,让女儿能够“对国家、民族的概念,产生一个最基本的概念”。

  小撞钟手得到宝贵财富

  作为社会撞钟手,沈阳市第七中学初二学生吴逊鹏欣喜异常,他将撞钟看作他的一笔财富,“将激励我更加努力地学习,以保证我们的祖国不再受到外敌的欺侮。”

  吴逊鹏在学业和社会活动方面的优秀表现,使他赢得这次机会:共青团员,曾获沈阳市优秀学生、沈阳市优秀少先队员、2002年德国哈勒杯国际少年儿童合唱比赛一等奖。

  撞钟后,吴逊鹏又回到座席,站立着,与周围的成年人同声高唱起了《义勇军进行曲》。他说,这是他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

  千里行单骑宣传和平

  在吴逊鹏和他的父亲消失在人海之时,另一个沈阳人、身着一套鲜艳自行车运动套装的门国华挥动着一把吉他,骑上独轮车,开始了两千公里征程。

  他背着一个大号背包,里面有一些换洗衣服和一把吉他。身后插着两面旗,一面是“纪念抗日战争阵亡将士和遇难同胞”,一面是“为正义和和平,沈阳人万里走单骑”。

  经过长时期的策划,门国华选择在今夜开始自己的行程:在两个月之内,骑自行车从沈阳出发,途经卢沟桥、北京、最后抵达南京。

  这是他一生之中最大的宿愿,他打算以这种形式,向世人表达中国人有毅力,能够克服世间任何艰难险阻。

  首席记者张健 记者叶枫

  纪念 全国不忘国耻

  今年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74周年纪念日,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这一特殊的日子里,全国各地群众不忘国耻,举行了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北京:卢沟桥畔入伍宣誓

  18日上午,位于北京卢沟桥畔宛平城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装甲兵工程学院的千余名新生在抗战馆门前举行了“新学员入伍宣誓仪式”。“每年9月18日这一天,我们都会在抗战馆举行新学员入伍宣誓仪式,让新生们在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第一课。”装甲兵工程学院学员旅政委李治国介绍说。

  长春:伪满皇宫前勿忘国耻

  在长春,上午9时,城市上空警报骤然鸣起。来自吉林大学、长春市第一实验小学等10多家单位的3000多名学生和官兵齐聚长春市伪满皇宫博物院,隆重举行“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大型活动。

  南京: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祭亲人

  18日一大早,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就带着家人,手捧鲜花赶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遇难者名单墙”前祭奠在那场浩劫中失去生命的亲人。在这个中国传统的团圆之日,他们在哀悼亲人的同时,声讨侵华日军当年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上海:助老兵义卖赠“九一八”T恤

  来自上海五所高校的60余名大学生齐集徐家汇商业中心,举行街头义卖助老兵活动。凡是捐款超过30元的人就可以获得一件纪念“九一八”的T恤。

  重庆:74年没过9月18日的生日

  18日这天是重庆退休职工曹越华的生日,“九一八”事变后,为铭记国难,曹越华决心此生再不过生日,现在老人已经74年没有过生日了。18日这天,他对记者说,“想到那一天就想起我们在战争中所受的苦难,我要永远记住这一天,所以我不想在这一天过生日。”

  武汉:市民提前过中秋节

  因今年的中秋佳节遭遇“九一八”国耻日,江城市民纷纷提前向亲朋好友发出节日的祝福,也有些人提前过节。 据新华社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