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晨报 > 正文

组图:内蒙古人取暖方式的演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16:42 内蒙古晨报
组图:内蒙古人取暖方式的演变

呼市八拜出土的鸭形熏炉 内蒙古晨报记者 雪竹 一朴摄影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组图:内蒙古人取暖方式的演变

呼市清将军衙署房内火炕 内蒙古晨报记者 雪竹 一朴摄影


组图:内蒙古人取暖方式的演变

赤峰大营子辽驸马墓出土的长方形铁火盆 内蒙古晨报记者 雪竹 一朴摄影


  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雪竹 一朴) 并摄影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旧石器时代,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附近就有了人类文明的足迹。

  ★石器时代火的使用

  最早的人类用火遗迹,应该是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遗址中发现的。古代人
类在摸索中取得了钻木取火的成功。在距今70万年至1万年前的呼和浩特市保合少乡大窑村附近,生活在这里的古代人类已经学会使用火,在大窑文化的遗址上,文物考古工作者就发现了用火的灰迹和烧骨。这表明在新石器时代,这里的人类祖先已与同期的“北京人”一样用火烤食、取暖了。

  从那时起,大青山南坡大窑村的居民开始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生息。

  ★古老的炭火盆

  1954年10月,考古学家在内蒙古赤峰大营子辽驸马卫国王墓遗址中挖掘出许多辽应历九年的珍贵文物,其中有一个长方形铁火盆,这一发现表明内蒙古境内的契丹人在辽代就已经使用炭火盆取暖了。有记载表明,古代的炭火盆称为“燎炉”,也是祭神用品,而燎炉最早出现于春秋中期。内蒙古敖汉旗羊山1号辽墓下湾子5号墓等发现了许多不同场面的茶道图,而羊山1号的西南壁茶道图中就有一只三足炭火盆,盆内有两个瓜棱执壶,有一名女童在煮茶汤。

  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已广泛地使用煤取暖烧饭了,而我国北方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还用干牛粪羊粪等做炭火盆的燃料。即使在今天的锡盟、阿盟草原上的牧人家里,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以梭梭草或牛粪为燃料的炭火盆。

  《蒙古族风俗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成吉思汗在一次围猎宿营时,看到士兵们架在篝火上的兽肉被熏得焦糊,就取下一个士兵的铁盔扣在火上,把猎来的黄羊肉切成薄片贴在盔上创成了美味的“成吉思汗铁板烧”。

  ★亦暖亦香的熏炉

  熏炉是我国古人用于熏香、取暖、清洁衣被的特制用具,常以陶瓷和银、铜质地为主,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汉墓就曾出土了铜质的熏炉。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补隆淖乡汉墓也出土了陶制的博山炉,沙金套海还出土了铜制的博山炉。呼和浩特近郊的八拜汉墓、和林县盛乐古城遗址中西汉早期大型墓葬都发现了这个地区古代居民曾使用过的熏炉。

  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曾在《凤凰台上忆吹箫》中写有“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词中的“金猊”就是指动物形熏炉。呼和浩特市近郊八拜汉墓出土的鸭形熏炉即在此列。

  熏香炉中还有一种较为奇特的被中香炉,它不但体积小巧,更奇巧的是不论香炉在被子里怎样翻滚,香炉中的火炭都不会倾覆。时至今日,内蒙古一些地方的老人们还收藏着祖上流传下来的精巧暖炉,它们或为银制或为铜制,但大都年代久远。记者曾亲眼见过一位老人使用的暖被铜器,其形状极似现代的茶壶,中间可加热水,只是没有壶把和壶嘴,据老人讲这已是明清的文物了。

  ★实用而设计巧妙的灶

  从汉代起,北方民族取暖常用的灶又出现在我们眼前。

  在天寒地冻的三九天气,最温暖的莫过于屋里燃着一盆红红的炭火了。然而较之炭火盆的烟熏火燎,用不起熏炉的普通民宅却也有另外一种既保暖又相对卫生的设施——灶。

  事实上,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呼和浩特东南方向仅有100公里处的凉城王墓山古人类就已经开始使用无炕灶和壁灶,灶分主灶与附灶,灶壁底层抹有3-5厘米的草拌泥。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两个填满黑灰色土的长方形竖井式灰坑。这些迹象都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家庭村落已经开始使用灶取暖了。

  2004年,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境内发现了两座大型汉墓,出土了一件青铜灶明器。包头召湾汉墓也出土过三眼铜灶,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大型汉墓群中也有灶的留存,而更早的准格尔旗二里半遗址,直至呼和浩特大马路北魏鲜卑人墓葬遗址中灶的发现都可以表明,“灶”这种取暖设施在我区古代民居中的盛行。

  在清代,有身份的宅地所用的“灶”更为保暖,即地灶和火道,设在主要的厅堂、卧室下面,上面铺砖,在灶内燃火,也叫“火窖”,将添加燃料和清理灰烬的出口、引风助燃的风道均设在室外的其他地方。火通过火道加热,热力辐射弥漫至内室,既暖和又干净。但一个冬季消耗的燃料根本不是一般人家可以承受的。因而,地灶是当时富人才有的享受。

  内蒙古宁城大明城金代遗存、呼市廿家子金代村落遗址中都有类似的这种半地穴结构取暖方式,因此,也有专家认为“地灶”或“火窖”最早源于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取暖方式。呼市清将军衙署的工作人员在清理时发现了200年前的地热灶工程,让人们惊叹。该地热灶位于院内的西厢房:掀开炕前的青砖,有一尺深的火道,残存的火灰和烧燎过的痕迹十分清楚,顺着火道两个灶口一直延伸到走廊外的厢房正门两侧。其建筑构思和设计之巧妙让人叹为观止。清代皇宫内的暖阁就是类似的结构,有学者认为,其性能和原理与当今的地暖设备相同,也可以说是地暖的雏形。

  ★流传至今的火炕

  火炕,是北方居民中最为常见的取暖设施。从清代帝王的宫殿到北方乡村农家到处都有火炕的痕迹。其实,火炕就是用土坯搭成内部有烟道纵横的四方平台而已。天冷时生火取暖,热气可随烟道上行。

  有证据表明,内蒙古准格尔旗二里半附近的古人类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使用土炕取暖了,赤峰兴隆洼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炕的存留。内蒙古境内的辽上京城址、准格尔旗小庙金代遗址、宁城大明城金代遗存、科左中旗腰伯吐元代古城、清水河下城湾金代遗址中都有“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而寝食起居其上”的痕迹。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的《日知录·土炕》中有“北人以土为床,而空其下以发火,谓之炕”。宋朝《三朝北盟会编》中有“女真,其俗依山谷而居环屋为床……以其取暖”。另有《金虏节要》中也记载了金女真人建都后“金主所独享,惟一殿,各曰乾元殿,绕壁尽显大炕”。有学者认为,火炕是女真民居的建筑风俗,清代后开始在民间延续至今。

  火炕在长期的实践运用中,由不同地区不同风俗习惯的各民族人民演变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形式:东北地区的汉族民居最喜见的是“对面炕”,即南北两铺大炕;朝鲜族民居中由于生活习俗一般是由薄石板铺成的平炕,或叫“一面炕”。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是汉族、蒙古族、回族等多民族杂居地区,一般是曲尺形炕,或叫“拐把炕”,由于炕头往往做灶,俗称“锅连炕”;在东部区满族聚居地常见的是三面墙砌成的“弯子炕”,这是比较传统的火炕形式。有清人记载说“室必三面炕,南曰主,西曰客,北曰奴”“屋内南、西、北接绕三炕”,可见是比较忠实地保持了女真建筑风格的本色。

  内蒙古东部的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是达翰尔族人民聚居的地区,这里的居民至今仍在居室中建有三面相连的大炕,当地称之为“蔓子炕”或“万字炕”。

  ★新型取暖器的起源在南方

  时光飞逝,如今的北方民居里早已使用上各种清洁卫生、方便保暖的采暖设施了:从简单省心经济的暖气片到自由控温的冷暖空调器,再到环保卫生的地暖,甚至还有各种吐着逼真的人造火焰散热的电暖风设施。据了解,在当年乾隆皇帝南巡时的行宫——南京秦淮河上的大明王府瞻园里,至今还耸立着一座铜亭,有学者认为这就是世界上暖气和空调设施的鼻祖了。

  当你坐在四季如春的空调房中小憩,当你依偎在灼热的电暖器旁发呆,望着那熊熊燃烧着的人造篝火,你可曾听见那来自远古的击打火镰声“砰砰砰”?(感谢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系肖瑞玲教授提供部分史料)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