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八达岭车祸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6日12:40 京华时报 | |||||||||
八达岭车祸 2005年12月05日,一辆装载电石的大货车,行至北京昌平区八达岭高速公路进京方向49公里处时,因制动失灵,追撞上同方向行驶的北京长途汽车有限公司从河北蔚县驶往北京德外的一辆大客车,翻入道路左侧约20余米处的山沟后,两车及货车内拉载的电石起火。车祸共造成24人死亡,1人重伤,2人轻伤,6人轻微伤。交管部门透露,这次事故是本市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起交通事故。周民/摄
重大突发新闻的摄影应对 图片以援救车灯的光柱为画面视觉引导连接线,将事故现场的两个重要部分——高速公路和坠落点,连在一起,较完整地交待了事故现场的基本状况。由于事故现场拍摄距离较远,小指数闪光灯不起作用,于是作者借助于现场光拍摄,冷暖光源使画面色彩丰富、对比强烈。同样因为小数码相机的原因,弱光情况下,结像受影响,加上慢速无法凝固相对运动的吊车和救援者,出现一些虚糊,不过这些并没有影响到画面的现场感。 造成24人死亡的首都建国以来最大车祸——12。4八达岭高速特大车祸,成为受难者家庭永远的痛,也给首都交通安全问题再次敲响一记沉重警钟。作为新闻采访的案例,它又是重大突发新闻事件的一个标本,它涵盖了从获取线索、人员调配、赶往现场、与警察相处、采访器材使用、与编辑沟通、如何发回稿件的全部内容,这些内容是所有重大突发事件采访中的“必选”科目,无法回避。 那么在这场重大突发新闻中我们做的如何?应该说,现场记者尤其是摄影记者以个人的巨大努力弥补了线索获取及人员调配上的不足,较好地完成了这次报道。 摄影记者的努力是以图片形式体现的,在这场采访中,他拍回了什么? 关注现场救援 读者关心现场的整体状况,事故发生后救援者的抢救措施,读者更愿看到有人物的照片,救援者和生还者。记者拍回了大量在事故现场人工光源下,人们的救援工作,但由于大部分人员遇难,这种解救实际上一方面吊运残核(车体、人体),一方面消防人员在冻结的河沟里寻找遇难者遗体。由于伤者已离开现场,记者拍下了帮助伤者避寒的小木屋。(第二天增援记者赶往医院拍到了伤者) 寻找事故原因 这场车祸是在一个急弯道,大货追尾大客造成的,记者拍下了长长的弯道、破损的护栏、路面下汽车残核,清晰地向读者展示了现场,交待了造成事故的原因。而正是(弯多、坡陡、车重)原因造成高速八达岭段成死亡之谷,也正由此,市政府已下令禁止大货行驶八达岭高速。 抓住细节 尽管对每一个在现场的人,这是一个伤痛的体验,但摄影记者还是应寻找细节,这细节可以是多方面,比如救援者痛心、失望,灾难的警醒,记者拍摄了残核车体中一个个垂下的遇难者的手,十分沉重,似乎在警醒着人们善待生命、安全驾驶。如何拍到这些? 与警察相处 赶到现场后,警察会列举各种理由,阻止记者拍照,让记者远离事故现场。作为职责所在,他们出发点是为了救援或者别的工作不受干扰,无可非议。但是记者如果就此走开,或者就此发生冲突,两种情况你都无法完成报社交待的任务。这次,摄影和文字记者策略地与警察相处,较好地将工作继续。 克服器材的不足 这点是和人员调配相关。作为一名实习记者,周民采访、拍摄能力较强。但在现场环境地理位置和光源复杂的情况下,非专业器材的弊端凸现无疑。没有大型闪光灯、没有长焦镜头、CCD感光元件差、噪点多、难以凝固动态画面。同样,发稿上没有带笔记本无线传输设备,现场发稿增加很多困难;寻找发稿通道,又无法顾及现场的情况变化。大型突发事件,人员调配上,两至三个摄影记者和专业拍摄和发稿器材是必须的。这次采访,文字记者安排了两个、而摄影只有一人,这也反映了我们在重大突发采访的人员准备上,摄影没有放在足够中的位置,这是不应出现的。突发事件,文字还可以通过走访目击者弥补,而摄影一旦没有现场无法挽救。 线索的来源 造成人员调配问题,还与线索来源相关,我们热线是唯一的来源,由于报线人无法得知更详细情况,只能以“八达岭高速、两车追尾、翻下路面”告知。这导致安排采访时的新闻的判断,拓宽线索源,使线索及时准确,是我们面临的课题。 赶往现场 这是突发事件采访中最为重要的,这次采访摄影记者的诸多不利,还包括赶往现场路上的绕道,租车司机对道路的不熟悉,耽误一个多小时时间。从采访到发稿都受到影响。三次获得普利策大奖的斯坦利.福曼把他的成功归结于对这个城市了如指掌。除了照相机外,他有两样必备---无线电监听器和城市地图。无线电频道(包括交通台频道)为你提供第一手报道,而城市地图让你以最快速度到达现场。 骆永红 相关专题:京华时报新闻摄影五年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