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明珠白洋淀:脆弱的生态与艰难的治理(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2日10:15 燕赵都市报
华北明珠白洋淀:脆弱的生态与艰难的治理(组图)
经过治理,今年白洋淀水质明显好转,鱼也多了起来,收网的渔民喜上眉梢。

华北明珠白洋淀:脆弱的生态与艰难的治理(组图)
去年“引黄济淀”工程实施后,1亿多立方米黄河水被引入白洋淀。

华北明珠白洋淀:脆弱的生态与艰难的治理(组图)
渔民的捕鱼“旺季”即将来临,修补渔船好打鱼。

  编者按:

  “华北明珠”白洋淀从来都是那样引人瞩目,不管是独特的湿地生态、宜人的荷乡风光,还是令人痛心的污染事件、艰难的治理与同样艰难的规划,等等,与白洋淀相关联的所有一切,都牵动着人们的神经。

  尤其是去年春天,在华北大平原气候越来越干旱、水体污染越来越袭扰百姓的宏大背景下,白洋淀发生了死鱼事件。周边群众开始认真审视这一方水体的生态修复,地方政府也开始加力进行淀区环境的综合治理。此后的“引黄济淀”,就是一次长距离的调剂努力。保定市也下大力气治污,关停限排了白洋淀上游200多家不稳定达标排放的排污企业,以改善淀区水质。

  又到5月,此时此刻的白洋淀又是一番怎样的风景呢?这也是记者再次踏访这颗“华北明珠”前,特别渴望揭开的谜底。

  本报记者 刘丽普 刘玲/文 本报记者 孟宇光/图

  ◎淀上人家

  一个纯水村的淀上生活

  10日上午,从安新县城赶往大淀头村,汽车穿行在并不宽阔的堤坝上,两侧绿油油的麦田和同样绿色的芦苇交错滑入我们的视野。突然间出现在视野里的两位白发老人,坐在村头,安详地梳理着渔网,老人脸上的安静,是难以在匆忙赶路的人流中发现的。

  纯水村有了连接陆地的桥

  端村镇大淀头村四面环水,是一个纯水村。不过,刚落成的一座连接村庄和陆地的大桥,改变了该村只靠水路出行的历史,这也是村民一次次向记者夸奖村支书为民谋福的一个范例。

  “那些年,交通不方便,又整日忙着打鱼,根本吃不上蔬菜,最担心的就是家里来个亲戚,根本没有招待客人的东西。”今年60岁的张马虎老汉说,现在不同了,交通方便了,不用出去,家门口什么东西都可以买到。

  在村边休息的村民们说起村里这些年的变化,都由衷地感觉到幸福,都说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环境也改善了:村边倒垃圾的地方,变成了村边的通道;以往城市里才看得到的垃圾桶,如今也出现在这个渔村内;旱厕悄然变成了水冲厕所;每年都能吸引很多游客到这里来游览,村里建起了多处家庭旅馆……

  10日那天,正赶上村子里的集市,花布、夏季五颜六色的服装、锅碗瓢盆和其他各种日用品摆满了红砖砌成的小路,村民们三三两两地走在街上,小商贩们热情地招呼着。街角老汉的刨冰的味道,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吃冰棍的味道,那时吃上一支两分钱的冰棍,也能高兴很长时间。

  村民张马虎的打鱼生涯

  上午10时,张马虎将小船停靠在村边的码头上,清洗、梳理渔网。小船上到处是生活的气息,棉被、牙具、洗衣粉、黄瓜等随意地摆放着。他刚刚卖掉从淀里打来的鱼,直接卖给了等在村边买鱼的鱼贩子,嘎鱼(音)、鳝鱼等共卖了100多元钱,“每天能打多少也不一定,时多时少,我们就是靠这个吃饭。”

  事实上,张马虎并不马虎,他很有条理地给记者讲述了他和他们一家人这些年来的生活脉络。张马虎说,他从小就开始捕鱼,就是当地村民所说的“打活天”,在他的这一生中,好像除了捕鱼,没有做过其他事情。在生产队时,靠捕鱼换取工分,后来是给生产队交鱼,抵顶各项需要交纳的费用。到现在,捕鱼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还不用交纳这费那费了。

  “以前,这里水多,鱼也多。只要下淀,打个二百斤很容易。只是那时候价格也很便宜,钱挣得也不多。”张马虎说,那时候才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呢,网漂是用高粱秸秆做的,棉线的渔网,使用两三次后就需要用猪血洗,然后上锅蒸,再抹上油,才能使用,否则渔网就会破,也捕不到鱼。现在这些麻烦程序就省了,用尼龙的渔网捕鱼,不用三天两头地晒网了。“不过,没有水的日子,我们也就没有生活来源了,每次放水时,我们都紧紧地盯着水面能升高多少。”

  这些年来,白洋淀内的鱼越来越少了,在张马虎看来,这与村里的人口在不断膨胀有关系,与淀内的水少了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几年前,张马虎曾到官厅水库、天津等地捕鱼,但随着年龄的增大,他更希望在家里过相对安逸的日子。“每天下午两三点和老伴一起上船,带上干粮、暖瓶,进淀下网。在船上过一宿,第二天早上4点开始收网,回到村里卖鱼,10点左右吃当天的第一顿饭,每天都是这样过。”张马虎说,他惟一的儿子并没有从事捕鱼,而是以打工为主,每天挣几十元钱。

  与大淀密切相关的生活

  张马虎的生活,也正是大淀头村人多年来的生活写照。

  该村村支书赵爱乐介绍说,村里现有660户、2200人,作为白洋淀内一个四面环水的村庄,村里人世代以捕捞为生,多是渔民,现在村里仍然有70%的人在从事捕捞业。但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白洋淀的水资源贫乏,鱼也没有以前多了,村民们不再单纯地依靠在家门口捕鱼生存了,开始走出家门,到天津郊县和周边,或到北京、内蒙古、山西等地的水库从事捕捞,主要是输出捕捞技术,与别人分成。还有一部分人在外地经商,也主要是从事与水产品资源相关的批发业务。现在,平时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弱之人,很多年轻人都带着家眷外出捕鱼了,“我们这里的捕鱼技术是远近闻名的。”此外,也有一部分年轻人放弃捕鱼,在外打工。

  随着白洋淀这些年的变化,经历过干淀、污染和多次补水、调水后,村民不再单纯地关心自己的生活了,也开始注意白洋淀的整体环境和生态。

  正在村边渠内清理垃圾的朱干树想到去年的死鱼事件,依然感到心惊。他说,死鱼都漂到他们村北了,差一点就到这里。“不管是白洋淀的水被污染了,还是没有水了,都直接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去年冬天和今年春天补水以后,水面上升了1米多,水干净了,鱼也多了起来,大家都很高兴。每次淀里水少了,我们村民也很焦虑。”所以,65岁的他每天到渠里打捞垃圾,也可以为改善环境尽自己的努力。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13,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