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黄山106古村落拟以租促修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5日01:39 新京报
新京报:黄山106古村落拟以租促修
  皖南古民居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极具研究价值。黄山市拟向个人推出古民居认领政策,希望以此解决保护资金难题。本报记者孙勇杰摄

  核心提示

  据新华社消息,黄山市拟出台《皖南古民居认领保护办法》。首批106个古村落,个人可认领保护古村落并获使用权。该市拟通过这一方法,解决既非国家文保范围、又是百姓私有住宅的古民居保护难题。

  此前,该市黟县已推行半年类似公益性认领活动,但截至5月25日,认领账户依然为零。有观点认为,纯公益性的认领模式,难以获得外界认同。

  目前,该办法仍在论证阶段,与其相关的保护资金、地下迁移及物权法相悖三大难题,依然待解。

  5月24日9时,安徽黟县古村西递,蹲在950多年前修建的院墙边,村民老胡端着碗稀饭,静如雕塑。

  “徽商,你懂不?”游人试图询问民居旧事时,穿着蓝色中山装、解放鞋的老胡,挺了挺胸膛,直截了当地反问。

  “皖南的古民居是徽商最后的记忆。”5月25日,黄山市黟县文物管理局局长胡荣荪说。

  皖南古民居是中国保存最多、分布最密集、也最具整体保护价值的古民居。其居住理念、村镇布局、外形意蕴、三雕艺术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极具研究价值。

  2007年5月初,黄山市社科联经过半年的调查公布,黄山市所辖地内有1022个古村落、6079幢古民居。

  而据《新安晚报》的报道,这些古民居,正在以每年近100幢的速度消失。

  5月21日,新华社发布消息,黄山市拟出台《皖南古民居认领保护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首批106个古村落,个人可认领保护古村落或单幢建筑并获使用权。

  目前,《办法》仍在论证阶段。推动者希望,以类似房屋租赁的私人保护方式,解决资金难题,使部分古民居获得一定的修缮,“总比看着古民居一幢幢烂掉强”。

  不在国家文物保护范畴以内,又是老百姓的私人住宅,古民居的这两个特点,悄然形成新政待解的三大难题:保护资金匮乏、地下迁移泛滥、与《物权法》等法规存有冲突。

  仅10%古民居获拨款

  按一幢古民居的保护费60万元计算,皖南地区的古民居总共要120亿的资金“皖南古民居除了西递、宏村管理得较好之外,其他古民居目前大多陷于‘无人管、无钱修’的困境。”5月13日,安徽省政府参事丁剑表示。他介绍,许多古民居已成破破烂烂、濒临坍塌的危房。

  陈安生,黄山市建委徽学专家、《办法》起草者之一。他认为,《办法》能吸引更多的投资,实现古村落的保护。

  民间文物保护专家姚顺涞介绍,黄山市的古民居,评定了文物等级并受政府拨款保护的,只有10%左右。这意味着,约90%的古民居,无法得到政府的专项拨款保护。

  “皖南民居众多,大部分都是私有的,而且还有居民居住,所以大多没有评定等级。”胡荣荪说,这些不在国家文物之列的古建筑,就只能依靠地方政府和民居所有者了。

  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李修松曾表示,按一幢古民居的保护费60万元计算,皖南地区的14000多古民居总共要120亿的资金。

  按照这个标准计算,占了古民居数量近一半的黄山市,需要拿出50亿-60亿元资金。这对于2005年财政收入12.6亿元的黄山市来说,短期内仍是不可承受之重。

  “我们设想,出让古民居使用权,让认领人获得实际的利益。”陈安生说,这就相当于租赁房屋,不过租房子的人要负责房子的维修和保护。

  按照目前黄山市专家提出的设想,只要认领者能够拿出足够的资金维修古民居,在产权不变的情况下,可以经过相关部门协调跟所有者签订协议,拥有一定年限的古民居使用权和经营权。在保持古民居风貌、典型特征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室内进行适应居住和经营需要的改动。

  “比如在用来长期居住的古民居里,隐蔽的地方装个空调;做酒吧的古民居,安装个固定吧台之类的。”陈安生举例说。他认为,这样能让出资保护的认领者“名利双收”。

  姚顺涞持有同样观点:“这是一种保护性的开发,让古民居具备造血功能。”他说,古民居都是木质建筑,修缮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频繁的,“持续性的保护投入,耗资更是无法估算。”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