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温家宝会见中外记者引用典故出处及释义(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4日13:54  中国网
温家宝会见中外记者引用典故出处及释义(组图)
温总理向台湾同胞问好

温家宝会见中外记者引用典故出处及释义(组图)
温总理会见中外记者

温家宝会见中外记者引用典故出处及释义(组图)
温家宝总理会见中外记者现场

温家宝会见中外记者引用典故出处及释义(组图)
富春山居图 元 黄公望 绢本长卷

  近年,全国两会的压轴——总理记者见面会上,温家宝总理常引用一些古代诗词或典故,说明一些问题。今天的记者见面会,总理依然不例外。

  中国网特此将温家宝总理引用的典故出处及其解释,呈献给网友。

  一 温家宝在见面会的开场白中对记者们说:过去的两年我们是在极其困难条件下走过来的。人民是用坚实的步伐走过了不平坦的道路,这将会在历史上留下印迹。温家宝说,今后几年,道路依然不平坦,甚至充满荆棘,但是我们应该记住这样一条古训:行百里者半九十。不可有任何松懈、麻痹和动摇。

  “行百里者半九十”——

  发音 xíng bǎi lǐ zhě bàn jiǔ shí

  释义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

  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

  常用以勉励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

  二  随后,温家宝又以古诗明志,表示要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温家宝原话: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我将以此明志,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

  “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出自:屈原《离骚》

  释义: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纵然死掉九回我也不会后悔。

  《离骚》,尖锐地揭露了楚国腐朽官僚们的丑恶嘴脸,表达了他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其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成为千古绝唱。

  三 当美国《新闻周刊》记者提问: 有美国官员、分析家以及媒体认为,在去年12月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代表团表现傲慢,温家宝总理您本人甚至拒绝参加一个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内的若干国家元首或首脑参加的重要会议,这令与会各方感到失望和吃惊。您对此作何回应?您如何看待哥本哈根进程?

  温家宝回答:中国有一句古语,人或加讪,心无疵兮。但毕竟你还给了我一个澄清真相的机会,因此,我首先应该感谢你。

  “人或加讪,心无疵兮”——

  出自:刘禹锡《子刘子自传》

  释义:即使有人诽谤,我也问心无愧。

  既因自己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而感到遗憾,又为自己心地纯洁而问心无愧,可以说其崇高的政治志向至死不变。

  四 台湾《联合报》记者提问总理有关商签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问题:您两会之前和网民交流的时候提到说在商签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时候,考虑到两岸经济规模的差异,还有台湾中小企业以及农民的利益,大陆这边可以让利,那能不能请您向我们透露一下大陆让利的实质内涵是什么?您认为今年6月两岸可以签署ECFA吗?去年您在这里有一段温馨的谈话,您说想到台湾去看一看,如果两岸签了ECFA后对您到台湾走走看看会不会创造更好的条件?

  温家宝回答:商签协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正因为我们是兄弟,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问题总会可以解决的。我去台湾的愿望依旧是那么强烈,因为我认为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不要因为50年的政治而丢掉5000年的文化。

  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

  出处:《左氏传》富辰曰: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

  释义:即使有些小矛盾,仍然是至亲的亲人。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如是则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 唐 赵璘 《因话录•角》:“ 卢子严 説,早年随其懿亲 郑常侍 东之 同游 宣州 、 当涂 。” 清 龚自珍 《寒月吟》:“我有平生交,外氏之懿亲。”

  五  随后,温家宝说:我讲一个故事你可以告诉台湾同胞。

  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黄公望,元代著名画家。曾做过小吏,因蒙冤入狱,出狱后隐居江湖。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颇有成就,50岁后始画山水,师承董源、巨然、关仝、李成等,自成一家。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江南虞山、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

  “元四家”中影响最大

  由于元代取消科举制度,限制汉族人做官,这使社会上的文人找不到出路,郁郁寡欢中只好将闲置的才情花费在琴棋书画上。文人们作画的目的与从前的画院画家不同,他们几乎不以画为生,而是把绘画当做排遣心中愁绪和陶冶性情的一种工具。元代绘画的中心,不在都城所在的北方,而在富庶风流的江南。元代的文人画家们也格外推崇五代南方画家董源、巨然淡雅天然的山水画风。他们非常重视向古代画家学习,更重视保留自己的个性。其中最能代表元末文人山水画成就的,当数四位画家:黄公望、吴镇、倪瓒与王蒙,画史上称他们为”元四家”。这四位画家都属于典型的文人,在经历了命运的挫折后都不同程度地有过隐居的生活,他们的作品及他们的审美观念都深深地影响了明、清以来的山水画。

  “元四家”中,黄公望(1269—1354年)在画史中影响最大。黄公望是江苏常熟人,字子久,号大痴。他从小志向很高,苦心读书希望日后能成就一番事业。可惜元代初期,统治阶层选拔官员并不采用科举制,汉人做官必须从最低级的小吏做起,到了一定年限才能考虑提拔,况且汉族人在官场上也特别受排挤,就算做区区小吏也必须有人引荐。黄公望的前半生为了功名奔忙,人到中年才当上了浙西廉访司的一名书吏。

  后来他来到元大都(今北京),在御史台下属的都察院做书吏,经理田粮杂务。不幸的是,他的上司张闾是个贪官,后因“贪刻用事”被治罪,黄公望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诬入狱。他在狱中看清了“世故无涯方扰扰,人生如梦竟昏昏”,并有了出世的念头。一出狱,黄公望便隐居做了道士,从此四处云游,以卖卜和收徒为生,同时专心研究画学。

  《富春山居图》险葬火海

  黄公望的山水画,主要以苏杭一带的虞山、富春江为题材。《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最有名的一件作品。这件作品原本是一件长六百多厘米、高33厘米的长卷,画的是黄公望隐居富春江边时在山中所见的景物。随着画卷的逐步展开,山峦起伏,林木连绵,平湖如镜,顿时让人感到了江南风土的温柔蕴藉。仔细阅读时,画中山峰树木各具形态,山与水多用干枯的淡墨轻松画出,长长的披麻皴使山体显得疏朗灵秀;树木则是运用浓浓淡淡的墨笔,勾勾点点,画得生动活脱。文人画家主张以书法的运笔方式来画画,反对刻意地描摹对象;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非常完美地实现了这种主张,被后世画家奉为至珍。

  然而,当这件作品传到明代收藏家吴洪裕手中时,由于他太喜爱这件作品,临死也不舍得离开它,竟然命家人将这卷画焚烧殉葬。当被他侄子从火中抢出时,这张画已经被烧成两段。如今,这幅画的前半段珍藏在浙江博物馆,后半段被台湾故宫博物院珍藏。

  除了长卷以外,黄公望的立幅作品也十分有名。他的雪景立幅《九峰雪霁图》画的是隆冬时节的冰雪山川,山峰用淡墨勾勒,只用山头的皴点示意出雪中的枯木;为衬托出晶莹剔透的雪中世界,画家用重墨渲染出一片寒天冻水,空旷幽深,简洁而别致。而《天池石壁图》则表现层峦叠嶂、松石树木连绵不绝,代表了黄公望画风中繁复的一面。

  黄公望在画山水时,常常把淡墨的皴擦与赭色、墨青绿等色合染糅为一体,这种方法被称作“浅绛山水”,虽然水墨淡着色的山水画法在五代时候就有人尝试过,不过由于黄公望第一次将它运用得非常成功,因此他被后人称为“浅绛山水”的创始人。

  六 法新社记者提问总理一个有关中美关系的问题:大概一周以前,中国外长表示美方应切实行动,使中美关系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我想问的是,中方认为美方应采取什么具体的措施才能使中美关系重新回到正常发展轨道?中方现在还在等待美方采取这些具体步骤吗?还是中方愿意以中美关系的大局为重,不再纠缠和计较现在中美关系中出现的问题?

  温家宝回答: 中美关系是我们最重要的外交关系,它不仅关系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一定意义上也超过两国的范围。

  温家宝说,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我们应该从这样的高度来把握两国关系。奥巴马总统入主白宫以后,中美关系有个良好的开端。

  但是最近一段时期,美方在达赖喇嘛访美和对台军售等问题上触犯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美关系受到严重的干扰,这个责任不在中国,而在美方。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因身在最高层。

  我们应该从这样的高度来把握两国关系。奥巴马总统入主白宫以后,中美关系有个良好的开端。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

  出处:王安石《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有“邪臣之蔽贤”句。

  释义:

  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赏析一: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赏析二:

  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鸡鸣看日出是很壮丽的景致。今天我们还把太阳比革命领袖,把阳光普照大地象征革命的辉煌胜利。在北宋仁宗时候,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去很浅近,其实是用了典故。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

  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七  在谈到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时,温家宝总理引用古语“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

  “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

  出处:《彖传》。

  原文为:“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彖传》为易传中的一部分,是解释六十四卦卦辞的。

  释义:该静止的时候,必须要静止;该行动的时候,必须要行动。不论是静止,还是行动,都要掌握好时机。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温家宝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