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中国“国计”直面民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6日12:10 经济参考报

  本报记者:黄庭满

  3月5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京开幕。审查和批准“十一五”规划纲要是此次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年规(计)划一直是中国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节奏的“治国大计”。从“十一五”
规划纲要草案中可以发现,与普通民众利益攸关的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问题首次被浓墨重彩地提了出来。中国“国计”开始直面民生。

  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以人为本”理念以来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此前几个五年计划期间规划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然也重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还没有把‘以人为本’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指导性理念来提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说。

  超越唯GDP论

  “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不仅提出2010年中国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更明确要求,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这是国家首次把节能降耗目标与经济增长目标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除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外,另一个明确迹象是,与五年前的“十五”计划的含蓄不同,“十一五”规划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收益的分享,更加关注如何使全体国民都能够分享到GDP增长的好处,开始把GDP的增长与国民的幸福联系考虑。

  2004年,中国提前实现了“十五”计划确定的GDP总量12.5万亿元和人均GDP9400元的目标。国家环保总局的统计资料显示,

中国经济增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意味着不少地方的群众成为环境污染受害者。诸如
房价
上涨、教育乱收费、医疗费用高居不下等现象,虽然推动了GDP的增长,却与国民的“幸福感”相悖离。

  与中央精神相呼应,许多地方已开始把GDP的增长与国民的幸福联系考虑。2月12日,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在该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式上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同志不仅要关注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若干指标,更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使GDP与社会成员的幸福感同步增长。”

  2月20日,北京市统计局工作会议透露,今年,北京市将首次建立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反映居民主观感受的“幸福感”首次列入其中。“幸福感”调查将从居民个人收入、工作、居住条件、人际关系以及综合评价等五个方面观察居民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

  上海、浙江、江苏等地也调整了经济增长的步伐,将循环经济、绿色GDP等人文指标纳入对地方政绩的考核,以求腾出更多的资源寻求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和谐发展。

  推进“民生类”的政策创新

  社会公平是国民幸福感的核心要义。“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中国的政策取向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去冬今春,在关系到民生的就业、治安、环境保护、突发事件管理等方面,中国正系统、全面地推进政策创新,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部分的平等化,给人民生产生活创造一个更加愉悦的社会环境。

  新年伊始,中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2月21日,中央1号文件发布,明确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步伐。在农村发展文化事业,以最小成本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1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特别指出,各地要采取具体行动和措施,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为农民工制定和推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将其纳入所务工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其依法享有民主政治权利。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看病贵、教育费用高给群众生活带来很大压力。1月4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明确提出保障义务教育经费,要求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义务教育经费并负责落实。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今年开始重拳治“乱”,解决在利益刺激下医疗过度、乱收费、非法行医等问题。2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社区卫生发展问题,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最近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指出,到2010年,中国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到2020年,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1月8日,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规定了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

  更加注重民意表达

  1月15日,沈厚平和徐汉祥两名来自江苏农村的“打工者”,作为在沪数百万外来务工人员的代表,列席旁听了上海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这在上海历史上还是首次。

  许多专家解读发生在上海的这一“新变化”时均认为,“此中有深意”,表明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公众参与不足的状况将被改变。更加注重民意的表达将成为“十一五”期间中国政府执政的一大亮点。

  对公众参与的重视从年初就已经在悄悄地进行。中纪委将社会力量、民间社会参与反腐败视为反腐败新的动力源。去年12月28日中纪委、监察部首次公布中纪委信访室、监察部举报中心举报网站的网址,开通官方反腐败举报网站。最高人民检察院从2006年1月1日起也开通了全国行贿档案查询系统,并实现全国联网。

  专家分析认为,重视公众参与,是落实人民当家做主的直接体现,预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领导方式将向重视民意和法制化执政模式进行转变。

  强化转变政府职能

  “十一五”期间,中国将树立新的科学政绩风向标,取代以往单纯侧重GDP的政绩评价标准,强化推进各级政府由“市场主体”向“公共服务主体”转变。经济增长的收益,有多少为普通老百姓分享,是今后考察经济发展质量的核心。

  2005年11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将“失业调控”首次纳入政绩考核指标;12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办和国家统计局联合下发通知,计划从2006年开始实施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意味着进入2006年节约能源情况将成为各地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最近,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也明确今年将重点把安全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实到位,将各省、市、县、乡主要负责人作为重大

安全事故的第一责任者,将安全指标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环保总局正在研究推进将环保作为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这些迹象表明,政府职能正由经济干预型向服务型转轨,2006年将迈出实质性步伐。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