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歧视:一支“制度走私”兴奋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9日14:47 东北新闻网 | |||||||||
3月9日《南方都市报》消息:人大代表直陈地域歧视,提议统一高考录取分数线。本月5日,一名在校大学生在奥一网发帖,希望“两会”代表能反映高考地域歧视问题。该帖引起了广东代表团代表徐源远的关注。 今年两会上的一个积极信号就是总理在工作报告中提及要“加大公共产品的供给”,这对捉襟见肘的中国教育资源无疑是个利好消息。学界和坊间的兴奋点显然是不一样的:
“高考歧视”是什么?是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幌子下事实地凸显着的中国地区之间的制度性壁垒、和以邻为壑的省籍意识。譬如年年大受诟病却又年年岿然如山的“招生指标”,据说分省指标是按照多重标准制定的,包括人口、教育质量和经济发达程度等等,但谁也说不清这个比例的理性依据到底是什么,我们唯一可见的倒是“嫌贫爱富”这一出,录取配额制彰显的是教育中的“丛林法则”,而不是对弱势群体的关照和保护,更可笑的悖论是:一边是某些城市分数线低到让人脸红,一边是专家硬是论说着怕贫困地区教育质量跟不上“统一分数线”——谁跟不上谁呢?如果真是“跟不上”,这不正是说明需要均衡教育资源吗?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但高考制度下的地域歧视却堂而皇之地放大着“省籍”意识的魔力。在教育公共品短缺的事实下,高考歧视放任着“户口”的含金量。“高考移民”这个不好笑的笑话年年版本多多,在现行户籍管制下,“高考移民”实际上是在走私平等,对绝大部分人来说自然是此路不通。在没有迁徙自由和平等保护的情况下,根本不想或者是不可能移民到高考录取线低的地方,“约等于”只能坐等不平等录取的制度性惩罚。“高考歧视”从某种意义上说,类似一支“制度走私”牌兴奋剂:它给发达地区锦上添花、却忘记了给落后地区雪中送炭。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收入和受教育水平都成正相关,在较发达国家,公众多受一年教育人均财富就会增加838美元。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农村的教育追赶要优先于经济的追赶,这是避免农民自身发展恶性循环的根本途径。诚然,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平分秋色,但如果掌管教育资源的利益集团靠“制度走私”贩卖着纳税人的公共资源就十分值得我们警醒和反思。 ( 邓海建) 相关专题:2006年全国两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