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洋博士“反智” 咋愈挫愈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5日09:42 国际在线 | |||||||||
作者:郭松民 某权威机构不久前出炉的一项调查报告说:总体来看,国企改制过程中并不存在明显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报告的执笔人之一、英国布鲁耐尔大学刘芍佳博士据此表示:去年国企改制资产流失的争论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进行的一场稀里糊涂的辩论”(据4月24日《第一财经日报》报道)。
真是灯不拨不亮,话不说不明。闹了半天原来大家都是“稀里糊涂”的:主流经济学家群体也好,非主流经济学家群体也好,还有亿万参与辩论的网民也好,都是“稀里糊涂”的,只有刘博士一个人是清醒的。认识到了这一点,我对刘博士的仰慕之情,真是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不过不是因为他发现了不为人知的真理,而是因为他在自我崇拜方面所表现出的远高于芙蓉姐姐的巨大勇气。 本来辩论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不怀疑对方的动机。可是我在查阅了一下相关资料后,非常惊讶地发现:原来这个“权威机构”和2004年10月非常高调地召开“科龙20周年与中国企业改革路径研讨会”,力挺顾雏军的“权威机构”是同一个机构!正是在这个研讨会上,这个机构发表了一份《科龙20年发展经验与中国企业改革路径》的调查报告,将自己的公信力和国企改制的信誉同顾雏军紧紧捆绑在了一起。 顾氏轰然倒塌之后,即有媒体披露,顾氏为这次研讨会开出了巨额出场费,给每个发言者支付的稿费也高得令人咋舌。然而面对公众要求他们予以澄清的呼声,他们居然抱定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宗旨,始终拒不回应。这样一个信誉扫地的机构今天又出炉了这样一份断言“国企改制过程中并不存在明显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的调查报告,公众又怎么敢轻易相信呢? 不过,我们就假定这个报告是完全客观的吧,那又如何呢?刘博士说,“从统计学显著性来讲,60%以上的MBO(管理层收购)并不存在郎咸平所说的资产流失”。“统计学显著性”这个名词很专业,也很吓人,我不太懂,但“60%以上”我还是明白的。“以上”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将它“以上”到极限,就是“70%”吧,那就是说还有30%的MBO的确“存在郎咸平所说的资产流失”。 问题在于,30%难道是一个小得可以忽略不计的比例吗?考虑到已经改制的国有企业的总量,30%的绝对量无疑是相当惊人的。我们不难想像这里面一定存在令人发指的腐败,残酷无情的掠夺。难道为此辩论一下就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稀里糊涂”地进行的吗?我算是明白了什么叫崽卖爷田心不疼。刘博士能不能告诉我,在文化上哺育了他的英国,如果出现了如此规模的国有资产流失,会带来怎样的社会和政治后果? 刘博士最惊世骇俗的结论性观点是:“判断国有资产是否流失,要看转让后,长期来看是否能够创造利润、税收以及就业机会是否增加。”我仅仅想问刘博士一个问题:假如你的管家将你的存款偷偷转移到了他自己的账户上,你是立刻拨打110呢,还是决定等“长期来看”他能不能用这笔钱“创造利润”再作决定?如果是后者,我就立即收回我的全部观点,而且对你的仰慕之情也会从黄河变成太平洋。 报道中特意强调,刘芍佳博士和张维迎博士在英国师从同一个导师。英国人在国际上一向是以精明、理性、尊重常识和经验著称,但他们培养的博士回到中国,却屡屡表现出“反智”的特征,这实在是令人费解。我不相信是他们的英国导师故意使坏,也许他们真的是应了民间所谓“屁股决定脑袋”的猜测。如果是那样,则我对刘博士的质疑也就算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稀里糊涂”地进行的了,“反智”的就应该是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