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涂图:孔夫子与章子怡可以“和平共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2日09:13 四川在线

  最近几天,北大教授、著名文化评论家张颐武,因为把章子怡和孔夫子扯在一块,从而惹火烧身,遭到千人指万人骂。张教授惹下祸事的主要观点是:

  “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大长今》就是韩国把低端和高端的文化打通的一个好例子。所以,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

  “孔子不是很伟大么,不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么,章子怡也是中国人的代表啊,新闻周刊、时代周刊都拿她当封面来报道中国呢。既然如此我们也要尊重她,崇拜她,好歹中国人就这么一张脸让人家记住了。”

  倘若单从说话的遣词造句上来看,这位北大的专家教授的确有欠贴切和妥当,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和水平实在不敢恭维。但是,如果撇开张教授驾驭语言的能力不谈,只从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那么,我认为张教授的观点还是有道理的。

  诚然,孔子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代表,其历史及文化地位是任何人也无法取代和改变的。然而,在距离孔子生活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世界已经进入到了高科技信息时代,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愈来愈密切,随之而来的是逐渐互相渗透和融合。而这种文化的互相交流和融合,并不是按照某种既定的程式按部就班地进行。

  中央电视台有个节目叫“五洲同乐”,邀请的佳宾都是近些年来到中国

留学的世界各国的年轻人。他们来到中国以后,不仅学会了中文,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而且对中国的历史文化都有了很深的了解,他们已经深深地爱上了中国,有的留在了中国工作,有的与中国人结为了连理。但是,他们当初决定到中国学习的动机和原因,却是不尽相同。一位非洲的留学生在介绍自己来中国的经历时说,自己就是因为看了一部中国的武打片,抹了几次中国的清凉油治好了感冒,以为中国人都能飞檐走壁不得了,也不需要
医院
和医生,一盒“神药”能治百病,于是就对这个国家产生了一种神奇的向往。虽然,这个非洲青年来到中国后,并没有见到他所向往的腾云驾雾的武林高手,清凉油也不是中国人包治百病的“神药”,但是,他学到了更多的,以前他根本就不知晓的关于中国的知识————除了语言,还有其他许许多多关于中国的人文和历史知识,看到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这些是他当初在看武打片和抹清凉油之外,绝对意想不到的东西,他已经从一名单纯天真的青年,成长为一名博学多才的青年学者。

  看了这个例子,如果有人说,那部武打片的导演和演员,还有清凉油的发明者,与孔子的文化地位相当,那么肯定也会像张教授一样,受到千夫所指。然而,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或融合的具体形式,如果真让所有外国人都得从《四书》《五经》入门,从言必称“子曰”开始,从“子乎者也”学起,这才叫做了解中国文化,才能算作不辱祖宗的话,那么上面说的那位非洲青年学生,恐怕至今还不知道中国的具体方位在哪里,更遑论知道什么孔子、老子、孟子、庄子了。

  那位张教授遭到唾骂之后,赶紧声明自己也是传统文化的推崇者,也想让全体美国人都学“论语”。想想,这可能么?往小里说是弱智的国际玩笑,往大里讲还有点“文化沙文主义”的味道。毫无疑问,章子怡的文化地位不管是今天还是未来,都不可能与孔子相提并论。历史上还有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然而,不管是在今天还是未来,即便就是全部“论语”,也绝不可能包治“天下”。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交流形式的多样化,信息传递的高速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在这种形势下,孔夫子与章子怡完全可以“和平共处”,谁也不要代表谁,谁也不要打倒谁。从孔子由深入浅了解中国是一种文化,从姚明、章子怡由浅入深了解中国也是一种文化,虽然这两种文化在层次上和内涵上并不相当,但也没有理由非把它们弄得势不两立不可。先进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和谐的文化,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对此最恰当的释解。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