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王鸿刚:西方能接受中国“和谐世界”构想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0日16:14 浙江在线

  我们不应拒斥任何合理的要求,也不会寻求将自己的理念强加于人,我们应该让所有人,尤其是对我们不甚了解的西方人心悦诚服地欣赏我们的价值观,认同我们关于“和谐世界”的构想——这是“创建和谐世界”的题中应有之意。

  《论语》曾言,为政之道,在于“近者悦,远者来。”上海合作组织5周年峰会已经结束,与会各国媒体对“上海精神”的赞扬之声仍不绝于耳;胡主席在“亚信峰会”上进一
步地阐述了中国“和谐世界”的国际秩序构想,又在亚洲国家之中引起共鸣。若将上述孔子所言作更宽泛的理解,中国的外交已经做到了“近者悦”。中国的外交理念不但受到中亚国家的好评,中国十多年来在东南亚、东北亚的外交实践,也同样得到了曾经对中国怀有疑惧的国家的认可。但我们还要想想,我们的外交理念是否达到了“远者来”的效果,得到全球其他国家、尤其西方国家的认同呢?

  可能有人会问,我们的和谐理念得到周边国家的认可已经足够,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得到西方国家认可?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要创建的和谐世界,应该考虑到各方的利益和感受。我们不能给人这样的感觉,即中国打着创建“和谐世界”和“和谐地区”的幌子,有意排挤某些国家。我们不应拒斥任何合理的要求,也不会寻求将自己的理念强加于人,我们应该让所有人,尤其是对我们不甚了解的西方人心悦诚服地欣赏我们的价值观,认同我们关于“和谐世界”的构想——这是“创建和谐世界”的题中应有之意。

  坦率地说,西方文化中也有“和谐世界”的理念,并与中国的理念有根本不同。因此,要西方人理解和认可中国式的和谐世界理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西方政治文化中的和谐,源于“人性本恶”和“丛林法则”的哲学假设,而中国政治文化则恰恰相反。西方文化习惯于从实力政治的角度理解和谐。这种和谐,并非源于对每个国家利益和意愿的尊重,而来源于对弱肉强食法则的尊重。从17世纪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

二战后期初创的联合国,无不体现着对达尔文学说的顶礼膜拜。目前,这种强国主导国际秩序的体系特征虽有所改观,但其本质并无变化。而源于中国儒家传统的和谐文化,不但强调人性本善,而且从一开始就主张在人际关系之中校正自己,是一种充分尊重“他者”的谦卑文化。若在“中心论”和“例外论”等以自我为中心的认识论框架下理解中国的和谐文化,自然会有困难。

  如果上述所言的实力差别、即“量的差别性”构成西方“和谐论”的一个基础,那么“质的同一性”则构成其另外一个基础。简单地说,这个“质”,就是基于“普世理性”的西方民主。在哲学层次,西方文化有一种追求普世性和同一性的强烈冲动;在政治层面,自命为西方文化的代理人则拼命地向全球输出西方特色的民主制度。可以说,“民主和平论”就是在这样的冲动下被炮制出的。而中国文化讲求“君子不同而和”,并将“同而不和”视作很低的道德层次。因此,中国的“和谐观”在体恤“量的差别性”的同时,也特别尊重“质的多样性”,胡主席在耶鲁所言的“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是这种境界的最好说明。

  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对于和谐的理解确实存在本质不同。但是,这种分歧是否意味着西方人根本无法接受中国的“和谐世界”理论呢?

  哲学思考的结果,从来都不是得出一个结论,而是挖掘出更多的疑问。关于西方能否接受中国的和谐世界观,作者无法给出一个绝对确定的答案,而宁愿和读者一起,在时间的长河中去思考和见证。中西文化虽有不同,但绝非没有“最大公约数”。随着二者的平等学习和相互借鉴,西方接受中国的“和谐世界”理念的那一天,是可以期待的。

作者:王鸿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