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韦弦:罢免陈水扁失败后的政治生态悬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9日10:03 南方新闻网-南方周末

   特约撰稿 韦弦(香港时事评论员)

  没有一张反对票,但并不影响陈水扁“罢免案”在“立法院”闯关失败,如是结局丝毫没有出人意料。早有人说过,从端午节到中秋节,台湾政坛会一周,甚至一天一个样。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太多的利益纠葛,即便意料中的“罢免案”尘埃甫定,但台湾的政治生态却更是悬疑重重。

  “倒阁案”能否进行到底?

  “倒阁”几乎是与“罢免”同时出现的。如今“罢免案”闯关未成,“倒阁案”的前景也扑朔迷离起来。

  理论上讲,“倒阁案”比“罢免案”容易成功,因为它只需要经“立法院”1/3“立委”连署,过半数“立委”赞成即可。但于现实政治的操作,“倒阁案”的前途也越发难说了。

  “罢免案”表决刚结束,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即喊出“倒阁案”,表示亲民党将继续推动倒扁三步曲:“倒阁”、改选、再罢免,坚持将陈水扁的去留交给人民决定。祖籍湖南的宋楚瑜向来有一种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决绝。他曾经撂下重话,“就算(亲民党在立法院)一席不剩,我们也要倒阁”。为此,亲民党对“倒阁案”曾实施了双重“捆绑”政策。一是将“倒阁案”与“罢免案”捆绑,罢免后接着“倒阁”;一是将亲民党与国民党捆绑,期望一起罢免,一起“倒阁”。但进入6月下旬,这两个“捆绑”同时出现松动。

  6月23日晚,同是湖南籍的马英九决定国民党将在“罢免案”后回归到温和、理性的中间路线。有学者指出,为了这种“回归”,国民党做出了两种“剥离”行为。一是将“罢免案”与“倒阁案”剥离,表示“对倒阁案有准备,但倾向不提出”;一是将国民党与亲民党适当剥离。在“罢免案”表决前,国民党已经取消或降格了一些动员造势活动,这与亲民党形成鲜明对比,也使亲民党的“捆绑”全面松动。

  6月27日,“罢免案”闯关失败后,国民党方面即明确表示,短期内不打算把主要精力放在“倒阁案”上。没有国民党的支持,“倒阁案”连立案都成问题更不用说是通过了。当然,国民党方面同时也表示,“清廉保台,阿扁下台”是国亲两党的共同主轴,在这个前提下,“倒阁”也是可能的选项之一,发动条件与时机,两党会再积极沟通。因此,在今后台湾政局的不断演变之下,国亲两党会否共同发起“倒阁案”仍是个大悬疑。

  即便“倒阁案”成功立案并获得通过,其对台湾政局的影响也属未知——“倒阁”后陈水扁是否宣布解散“国会”; “立委”若要改选,采用什么选举办法;选区如何划分等等,这些问题现在是谁也说不清楚。而陈水扁会让谁担任下一任“阁揆”,是苏贞昌再上台,还是游锡堃,抑或王金平,台湾媒体也是众说纷纭。

  “第一家族”弊案何了?

  佛语有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陈水扁多年来罔顾民生,只顾炒作政治议题,这已使他充分领教了烧手之痛。到“第一家族”弊案火起,陈水扁不仅被烧手,而是彻底地引火烧身了。

  但陈水扁最近一个多月手段频出。第一就是捂盖子。这一点,陈水扁经验老到。而且在台湾行政、司法名声卓著的“ 黑金”之下,陈水扁想进一步捂住盖子,其手段想必会层出不穷的。

  第二就是割带子。这一点,陈水扁一直在做。先是放出“驸马”夫妇关系不好的风声,然后促两个亲信闪电辞职,再后来和亲家作出“切割”。现在,陈水扁和吴淑珍还绑在一起,如果哪一天吴淑珍的防线也失守了,陈水扁恐怕也会毫不犹豫地割带子。

  第三就是耍悲情。他拿女儿即将临盆和夫人身体不好,只是“向上帝借时间”来博人同情;“罢免案”表决前,陈水扁又吐露了“若有三长两短”的忧虑,又说吴淑珍“发高烧卧床不起”。

  除此外,陈水扁和民进党还在转移视线上下了不少工夫。首先是把“第一家族”弊案引向族群斗争和统独议题。“罢免案”表决前一天,谢长廷表示,“罢免案”已演变成两极对立与族群动员。其次,往国民党身上泼脏水。有媒体报道说,“ 民进党最近将在岛内各地大规模发起追讨党产公民投票提案连署,要将国民党党产问题诉诸全民”。第三,企图将民众的注意力临时转往民生议题。民进党主席游锡堃在“罢免案”结束后立即表示,“罢免案”落幕,希望拜访国亲两党主席,讨论如何理性通过民生法案与预算。

  经过一个月的挣扎,陈水扁踉跄走过了弊案初期的狼狈状态,在控制弊案上的主动性逐渐增强,手段也日益强硬,弊案的未来走向颇堪斟酌。

  而另一边,弊案的曝料者至今还在苦苦奋战。虽然他们表现了义无返顾的决绝,但他们承受的打压也是巨大的。绿营发起了对邱毅的连署罢免,邱毅的生命安全甚至也受到了某种威胁。以邱毅为代表的曝料专家手中还有多少料,还能支撑多久,也决定着弊案的延烧路向。

  国民党如何取舍?

  “罢免案”后有香港学者指出,绿营和蓝营都面临着分裂的可能。绿营方面,“台联党”投出废票的行为已经与民进党做出了区隔。蓝营方面,国亲两党在“倒阁案”上的不同表态也初露分道端倪。其实,绿营方面的聚散对岛内政治生态影响不会太大,蓝营的分合对岛内政局的影响才是决定性的,而蓝营的未来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党的取舍。

  台湾媒体最近一直在说,国民党之所以最近踩刹车,是因为不愿意掉进陈水扁将弊案炒作成蓝绿对决、族群分裂的“ 圈套”。而新加坡媒体也表示,国民党与亲民党作出适当剥离,是不愿意掉进宋楚瑜设计的将“倒阁案”与台北市长选举捆绑的“圈套”。无论是否与圈套有关,当下的国民党调整策略,有所取舍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

  首先是舍全面抗争路线,取民意最大公约数。“罢免案”表决前,国民党已作出了回归温和、理性的中间路线的表态。事实证明,这一表态的效果明显。“罢免案”表决前一天的民调显示,岛内民众对国民党“立委”表现的满意度远远超过亲民党。“罢免案”一结束,马英九就宣布,国民党现阶段不会再上街,会举办小型问政说明会,找回台湾核心价值。

  其次,舍短线,取中长线。所谓的短线,即现时“倒阁”。所谓的中线,就是今年底的北高两市选举。所谓的长线,则是2008年的台湾地方领导人选举。马英九是目前国民党的核心灵魂人物,也是目前看来岛内最有可能在2008年带领国民党胜选的领军人物。据香港媒体报道,早在上周就有国民党中常委陈词,要求党内不要逼马英九当“枭雄”,不要消耗马英九。如果拿这番言语来衡量当下国民党的举措,足以说明,国民党近期的着眼点在让民进党的烂摊子继续烂下去,到年底利用马英九的气势打赢北高两市选举,并在2008年趁势打赢台湾地方领导人的选战。

  与陈水扁乃至民进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天马英九清廉、透明、忍让的道德形象,这也是当下国民党最宝贵的财富。不少台湾媒体感叹,望眼台湾政坛,2008年的选战,似乎还未出现能与马英九抗衡的政治明星,但这一波让人民厌倦的政争,可能会让马英九声望有所下滑。而这一点,恰恰是各方所关注的。所以,国民党的急刹车和剥离动作,大抵都与此有关。

  亲民党如何进退?

  “罢免案”过后,岛内最受关注的其实是亲民党的走向。但也有学者指出,亲民党和宋楚瑜目前正陷于的进退维谷状态。“罢免案”之后,亲民党随即提出了“倒阁案”,后退无法向党内及铁杆选民交代,更可能损及自身。而继续推进,则是前景难料。因此,亲民党如何进退将是未来一段岛内政坛最大的悬疑。

  对亲民党的走势,最近几年一直有两个说法。一个是泡沫化问题。早有学者指出,台湾政党政治发展到今天,有一个最基本的框架,那就是岛内政党制度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很难有第三党的长期存在。也就是说,只要台海关系维持现状,只要两岸议题一直是岛内政治的重要话题甚至选举旗帜,就很难有第三党长期存在的空间。第三党的命运要么被边缘化,要么被吃掉或吃掉别的党。新党的轨迹就是最好的证明。据此推理,许多学者认为,泡沫化始终是亲民党面临的威胁。

  另一个说法是蓝营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岛内近10年的事实证明了这点。但值得注意的是,国民党和亲民党最近几年一直是并肩发展的,其立场的交合处却很多。

  在不少人眼里,宋楚瑜是一个比较有谋略、有定力、有担当、知进退的政治人物。有学者指出,凭宋楚瑜的能力,他应该早在10年就有更大的舞台,只是他时运不济。上世纪90年代,他就做到“台湾省长”的职务。他深受蒋经国的影响,亲民形象十分突出,很快就有了全岛走透透的业绩。眼看就迈向更高的阶梯,却因李登辉的“废省”而前功尽弃。2000年选举期间,又被李登辉搞出一个“兴票案”。2004年,宋楚瑜权衡利弊,与连战联袂出选,却又出现了“3·19”枪击案。宋楚瑜政途多舛,但愈挫愈奋。

  方今之计,宋楚瑜肯定会把注意力放在今年底的台北市长选举上。亲民党成立以来,行政资源缺乏,发展空间受到很大制约。如果能拿下台北市,其今后的发展空间将会大幅扩展,纵横捭阖的余地也会越来越大。但亲民党当前的“倒阁”会给年底的选情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和影响还很难说。另一方面,国民党已经推出了自己的候选人。而民进党的谢长廷之所以在扭捏了好一阵子以后才决定出选,据有的学者评估,显然是他做出了国民党和亲民党会再次出现内讧的判断后才有的决定。因此,亲民党的进退和国民党的取舍看来才是影响最深远。

  台湾政局历来波谲云诡,悬疑重重。总是一个悬疑之后,会产生更多的悬疑。“罢免案”之后的凡此种种,大体若是,但这些悬疑如何一一洞开,人们只能拭目以待。 来源:

南方周末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