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圣祥:制度破窗下的空口道德泛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30日14:54 正义网 | |||||||||
当我看到“北大毕业生承诺不行贿受贿”(6月30日《京华时报》)的新闻时,不禁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话:“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世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别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我不知道,这些签下“不行贿受贿”庄严承诺的北大毕业生,究竟是“自己斟酌”了,还是拿了“别人开来的良方”?
据悉,这是北大首次组织对毕业生进行廉洁教育。既然是“教育”,当然是“别人开来的良方”了,现在的问题是鲁迅先生会不会一语成谶:北大毕业生签下的承诺书会成为“废纸”吗?在形式上,这份承诺书将保存在学校,它不具备法律效力,只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一种自律形式,大概和“废纸”相差无几;那么在实质上,在毕业生心里,承诺书又能起到怎样的效果呢?在他们经受行贿受贿考验的时刻,是不是还会想起放在学校里的那张布满灰尘的承诺书? 签署承诺、举手宣誓,在当下是越来越流行了。医生宣誓不收红包,老师承诺不乱收费,闯红灯者宣誓一定改过,考生承诺高考不舞弊,官员宣誓不贪污群众一分钱,毕业生承诺简历不注水——承诺和宣誓,仿佛已经成为我们“重建社会道德”的重要举措。单从“过程”来看,我们确实越来越重视道德了;但是道德建设要的不是“过程”而是“效果”。 这种只有“过程”没有“效果”的道德建设所建设成的道德,我称之为空口道德。空口道德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做出道德承诺者不用受到任何责任约束,相反,被承诺者却必须承担巨大的道德风险。北大毕业生今天承诺不行贿受贿,丝毫不能影响他明天就去行贿受贿;倒是因为相信他的承诺而放松警惕的监督者,被人耍了还在替人说好话。 空口道德的另一个特征是,这种道德并不是个人自发的和既存的道德,而是纯属他人强加的道德;不是“自己斟酌”的结果,而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被迫拿了“别人开来的良方”。“不行贿受贿”的承诺,如果是对个人信条的书面化,也许还能产生一定的道德效应;可如果只是随波逐流地在一张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的白纸上签个名,是不是也太形式主义了? 遗憾的是,当下流行的花样繁多的宣誓与承诺,大多都属于空口道德的范畴。在活动仪式上,人们争先恐后地参与宣誓与承诺,以此表明自己道德高尚;在私人利益面前,大家又不约而同地背叛宣誓与承诺,以此为自己谋取私利。它们结合的竟然如此完美,以至整个社会到处都是道德,又到处都没有道德;我们此刻幸福地生活在道德的天堂里,才转身却又置身于恐怖的“霍布斯丛林”。 空口道德的泛滥,预示着制度安排已经陷入“破窗效应”:权力变现正成为流行病,权力寻租正成为显规则。制度安排与道德建设互为促进不可分割,当人们对现有制度安排感觉心灰意冷时,原先寄予的深重期待就转移到了道德建设上。然而在制度的荒漠上,是不可能建设出完美的道德的,于是自欺欺人的空口道德成为流行现象。当然,空口道德只是一个无聊的摆设,它修补不起制度破窗,也重建不了社会道德。宣誓与承诺必须依靠制度的约束,才能从个体的善上升到群体的善,从虚伪的善转变成真实的善。 作者:舒圣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