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王理:“博导自杀”是对社会的预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30日09:34 浙江在线

  昨天上午8点40分左右,北师大管理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文力从该校主楼西侧跳楼身亡。其同事表示,该校的老师工作压力都很大。对此,他的一些学生、同事、朋友都表示不解。(6月29日《华夏时报》)

  在人们眼里,53岁的文力教授是经济学博士,生前有大量科研著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教学方面,他深受学生喜爱,两个月前还被评为学校的“最受欢迎十佳教师
”之一,选择走向“自杀”的道路,无疑令人困惑不解。而对文力教授自杀事件,论者更感兴趣的是追问其死因,甚至是要在第一时间“先睹为快”。显然,心太急。其实,事情早晚会水落石出。而这不应该成为关注点。

  其实,探究文力教授“自杀”的原因,也只能陷入在形而上的层面找答案。实际上,人们不解,看到的是文力教授生活中的过于耀眼的光环,而这也是一个“面具”。对文力教授来说,头上的光环越多,内心的负面影响实际上也就越大。而在自杀人群中,这样的人最危险的。

  审慎思考,自我施暴的自杀行为,不是完全个体行为。心理学家将自杀称为一种反社会行为,因为它对于社会和群体具有巨大的不良影响,引发的是一系列后续问题,社会特征将不断被强化。事实上,单从大学校园范围中屡屡发生的大学生、博士生跳楼事件看,每一起都具有社会属性,自杀之类的傻事,已不是哪所学校,或与自杀者身份有关的事情了,而是一社会问题。更为严重后果是,诱发自杀“模仿”行为。

  生命权是人最重要的权利,选择走向“自杀”的道路,以如此极端的方式对待生命,固然可悲。但这确实是一个应该关注社会问题,需要积极有效的事先干预成效。据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科学印证,必要而成功的事先社会干预可以减少99%此类情况发生。

  遗憾的是,这方面我国除了一些城市兴起过一阵心理干预热线,这一公共卫生领域,几乎处于“原始”状态。建立监控机制,设立应急机制,只能“奢谈”。可以说,这是漠视的结果。而自杀者对于社会和群体具有巨大的不良影响,以及疲于应付去挽救生命,社会成本很高。

  文力教授坠楼身亡,又是一件悲哀的事,由此成为自杀事件中的新阴影。与自杀的背后动因相比,危机更多、更深的是悲剧不是不可挽回,而是不去挽回。而这是一个亡羊补牢,还是防范未然的选择。重要的是,凡事预则里,不预则废。

  文力教授之死,为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


作者: 王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