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人均26平”与“四成两套”透出的信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5日09:05 浙江在线 | |||||||||
建设部公布的去年我国城镇房屋概况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05年底,全国城镇住宅建筑面积107.69亿平方米,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6.11平方米(7月4日《新京报》)。这个“人均26平”,能否“实事求是”和真实客观的反映出当前国民的居住状况呢?能否说明国民真的已经是越住越宽敞了呢? 先让我们来看另一则新闻。国家统计局主管的中国国情研究会与万事达卡国际组织
“4成高收入者拥有两套房”与“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6.11平方米”,两相对比,可以说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和隐喻。正像有网友所说的,建设部的“人均面积”,实在是一个误人的概念和假象。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除了“四成两套”,全国那达“100多亿平米”的空置住宅,是不是也“人均”到咱百姓头上了呢?如此以来,这个“人均26平”含有多大的水分和泡沫呢? 由此来看,“人均26平”倒不一定反映出国民真的已经越住越宽敞。也许住宅的绝对面积是多了,但是由于房价过高等原因,住宅的“聚集度”随之越来越高,一方面,是“4成高收入者拥有两套房”,另一方面却是大多数百姓跻身方寸之间的现实。 其实,“房产聚集度”过高只不过是当前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一个缩影,是国民财富聚集度过高的一个体现而已。尤其是从社会公平的视野看,“人均26平”与“四成两套”透出的信号,更应该引起重视。这说明,连年的GDP增长,包括房地产业在内的发展成果,未能被社会各阶层共享,这个发展成果的绝大部分聚集到了少数人手里。 根据社会学理论,社会财富的分配基本上是按聚财力的大小来进行的。聚财力越大,他在社会中分得的财富就越多,聚财力越小,他在社会中分得的财富就越少。如此反复循环下去,就会使富人越富,穷人越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马太效应。但是,就像美国学者克拉克所认为的,当社会的财富高度集中时,就会产生一种社会应力,致使社会所要求的最低的公平度遭到破坏,社会便失去稳定甚至引起动荡。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财富聚集度过高都应被看做是一种潜在的社会风险,一个对和谐社会的“威胁”,一个对社会发展思路的警示。“‘人均26平’与‘四成两套’”这样一个现实,对于房地产业或者说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都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我们的公共政策和制度设计应该未雨绸缪,对此所蕴涵的社会风险早做打算,这样既可以把其可能造成的负面效应控制在最小层面,也维持了社会公平,使国民共享包括房地产在内的所有发展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