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罗天柱:用公益文化PK媚俗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0日14:57 东方网

  近日从《人民日报》上看到一条报道——《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强调让优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读后很受启发。孙部长说,正在实施的文化共享工程是政府提供公益性服务的重大文化项目。“十一五”期间,要将这一工程的实施情况纳入衡量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

  大家知道,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与时俱进的文化,不可能有持久发展的经济,不可能有高度文明的政治,不可能有和谐融洽的社会。正因如
此,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发展先进文化生产力,十分重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应该看到,作为政府提供公益性服务的重大文化项目,文化共享工程已经并将继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它对于满足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在缓解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抵御腐朽没落文化,培育文明乡风等方面正在发挥着积极作用。这是主流。

  然而,我们也必须同时看到支流。所谓支流,就是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文化荒芜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文化媚俗问题。如果把文化荒芜和文化媚俗这两种情况相比较,我们会发现,前者是区域性的,主要存在于偏僻的落后地区;而后者则带有全局性。不可否认,时下文化媚俗正在由低层向上“攀登”。譬如,过去只是一些草台班子在乡村游动,兜售庸俗文化。现在连有些城市的专业演出团体到城乡基层演出也玩起了庸俗。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就连一些城市电视台的综艺节目都是俗不可耐。譬如,有的娱乐类节目,主持人和几个明星打情骂俏,很无聊,很俗气。文化媚俗问题在杂七杂八的报刊和一些商业性网站表现更为明显。在这些报刊和网站上,一味地迎合一些人的低级趣味,没完没了地炒作明星们的那点滥事儿。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歌星王菲怀孕到生产期间,不少报刊和网站几乎一天不空地追踪报道,真是俗到了极致。

  文化媚俗的危害不用说大家都能知道。需要说的是产生和加剧文化媚俗的原因,即文化的过度市场化。发展文化产业没有错,不仅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符合国际惯例,问题在于不可过度市场化。有些地方把文化单位不加区分地统统推向了市场。这些文化单位不可能再有心思研究如何用优秀的文化去熏陶人、塑造人,只能疲于奔命地去迎合低级趣味赚钱求得生存。结果是以文化媚俗加剧文化媚俗。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政府提供公益性服务,不但可以解决文化荒芜问题,而且可以抵御文化媚俗现象。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工作千头万绪。但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一点是,政府要保证财力投入。否则,既解决不了文化荒芜问题,也解决不了文化媚俗问题。可以相信的是,中央在文化共享工程上的投入是一定能落实到位的。不无担心的是,有些地方在文化共享工程上的投入可能会成为“空头支票”。应该研究的是,如何才能使地方的投入落实到位。


作者:罗天柱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