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侯宁:央视改名风波的背后是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7日09:22 南方网
  广州日报 侯宁

  近日,有网友建议央视改称“国家电视台”的新闻招惹来不少眼球。其实,所谓改名动议,据报道也就“高达7000人”、“跟帖超过100条”,可谓是“很无聊”的消息。但是,有报纸报道了这条“小消息”,而且央视国际还正式作了回应(否定了建议)。可见,此事便不仅仅是一条建议了。建议央视改名的背后,是一股涌动的社会思潮,是一种流行的社会时尚。

  事实上,不论是个人还是机构,名字折射的从来就是社会生态。解放前我们常见“富贵”、“有才”、“狗剩”、“招娣”,改革前我们认识不少“文革”、“四清”、“建国”、“永红”,而上世纪80年代之后,一个堪称五彩斑斓的“姓名世界”便诞生了,以个性化、美感化为特征的多元化时代从此来临。可以说,研究过一个时代的名字,我们便基本可以知道那个时代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念乃至生活方式。

  当然,如今的中国和改革开放前相比,最大的变化便是多元化了。不仅城乡收入差距拉大,贫富差距悬殊,而且价值观念也变得异常多元。东边有李银河教授在宣讲“

同性恋”、“多边恋”的合理性,西边却已有人在开设“富婆俱乐部”,北边更有传统男女关系和婚姻的执著捍卫者;一边有人大谈“小康社会就是每家要有两套房子”,一边却有无数人因买一套房而沦为“房奴”,更有人根本买不起任何房子……差距拉开了,随之而变的便是社会心理;竞争加剧了,随之而来的便是心理失衡。而多元化、个性化的起名便折射了这一变化。如此,我们才见识了各种稀奇古怪的名字,也看到了常人、明星们热衷的“改名运动”。就在昨日,还有一位杂志社社长要笔者为其改名,而近期“热播”的“王菲生女连续剧”背后,则是一个叫“王靖雯”的母亲。

  然而,为何有人会孜孜不倦地热衷于让什么“起名轩”起个“好名”,甚至不惜繁琐地去“活动”改名呢?

  众所周知,改名是为了改运,这是许多人迷信的“真理”,但其实,改名给人一定的心理暗示的背后,还隐藏了改变价值观这一重大命题。

  “刘恋”改为“刘兰”是为了好听;“杨伟”改称“杨剑”是为了避嫌,但“卫国”如果改作“能安”则预示着主人的心理产生了很大转折,保家卫国的冲劲没有了,小富即安过日子的价值取向昭然若揭。小平同志是伟人,但从“邓先圣”到“邓希贤”再到“邓小平”的改名经历却充分折射了价值取向的变迁。“先圣”是父亲所赐,既包含族谱要求,也带有父亲的希望;“希贤”是私塾先生所赐,因为先生认为“先圣”只有孔子才配叫;而“小平”则纯粹是因为革命斗争需要才诞生的“伟名”!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改名事小,但影响却不能算小。即便撇开现代身份证制度所要防范的犯罪等因素,改名也带有较强的价值导向性。试想,小人物改名是因为迷信改运,大人物改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观,而机构尤其是

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大机构改名,则更容易让人浮想联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以为这位希望央视改名的网友至少该有两种动机:一是为了“和国际接轨”,即“要遵循统一的CI形象”;二是表达对央视的不满,认为其“对内代表党和人民,对外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工作做得不够好,既如此,央视还不如成为一个简单的“官方电视台”。

  在我看来,前者是幌子,因为没人不知道CCTV已经固化了的品牌价值;而后者才是这位网友真正想表达的内涵。这就像曾有人建议把“人民法院”的“人民”二字去掉简称“法院”一样,其真实的想法是一些法院腐败猖獗,早已不能代表“人民”行使司法权了,所以不如改了来得直接、痛快。

  因此,央视改名风波的背后是一些人对央视的不满,是对央视节目不能“与时俱进”的批评。其中,或许有价值取向多元化带来的不认同在作祟,但更包含有对央视节目娱乐化、平庸化的不满,和现代人敢于思考、敢说真话、敢挑权威的社会时尚。夸张一点讲,如此改名的要求也可谓一场小小的“运动”,只不过,运动的群众基础还不够罢了。就此而论,央视该做的,其实不是简单的回应,而该是深刻地反省。(编辑:张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