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1600元“绿卡资格线”刺痛了什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2日16:36 大河网 | |||||||||
月薪不足1600元将不能拿到北京居住证。北京绿卡(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再出“风波”。凡是收入不满1600元,没达到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就开不了完税证明,而绿卡持有者如果不能提供完税证明,到期的北京绿卡就不能续签。(8月22日《华夏时报》:月薪不足1600元将不能拿到北京居住证) 尽管坐拥北京绿卡的专家逻辑性论证着“北京绿卡意义不大”,但对于在这个城市
基于户籍制度之上的资源失衡已经成了众矢之的,在如此敏感而深刻的社会心理上,任何与户籍相关的“微调”都难免给公众一个“纠偏”的价值预期——这就是“户籍细节”动辄得咎的根源,也是“专家”们无法体味的大众心理。虽然如今的“北京绿卡”相较于计划经济时期的魔力已大大式微,但在求职、子女教育、社会保险等诸多方面,“北京绿卡”仍明晃晃彰显着更多的待遇和权益。有学者说,“丧失了迁徙自由(一种用脚投票的权利),也就丧失了其他权利和自由的最后救济”。当迁徙的壁垒拆除后、再制造出生存的壁垒,那么,身份制度难免阴魂不散,从道义上讲,这绿卡制度下的秩序代价也是相当不义的——拿不到完税证明的,未必代表不曾为这个城市的成长流过血淌过汗,而政府却以蕴涵个人先天能力的劳动力价值做基准来分“公共物品”这块蛋糕,这是怎样小心眼又急功近利的逻辑呢?或者换个角度思考:没有“1600以下”的底层大众的支撑,哪来那一张张光鲜可人的高额完税证明? 如果这“北京绿卡”真的“意义不大”,为什么制度设计不让它寿终正寝呢?说到底,“北京绿卡”其实也只是“替罪羊”,影射到绿卡上的各种利益、隐藏于户籍制度背后的特权主张才是关键。一个一个的城市都是市场中的城池,按理,人与人的主体关系应由契约决定,人的自治性理应在社会生活中起主导作用,市场经济必须由没有身份界限的具有平等主体性的公民自治参与——也正因如此,迁徙自由与市民待遇历来是被看作经济的自由、营业自由和职业自由相提并论的,它是保障市场机制配置人力资源、形成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基础。抛开经济意义不谈,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是和谐城市的核心。和谐语境下的民主与正义,首先就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配置,意味着权利的平等、分配的合理和机会的均等。 如果地球的“南方”也有一个叫“绿卡”的东西,该有多少只一生都抵达不了“绿卡资格线”的候鸟冻死在“北方”啊。 邓海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