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李北方:丧失活力的土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31日06:48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李北方(北京 传媒人士)

  新学期即将开始,又有无数农村子弟进入城市求学。可以断定,现在正在上演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四年后还将重复上演。但是,今天正在收拾行囊的农村青年,他们未来的梦想依然在城市,而不在家乡。

  从农村青年个人的角度,能够考入大学改变命运,可喜可贺;但如果从广大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立场看,结论并不一定积极。当下中国的一切事情,都大致可以20世纪70年代末作为一个起点来看待。比如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高考从那个时候恢复,广大农村地区的弱势化与空心化的趋势也从那个时候开始。

  近年来,中国社会的资源向城市、尤其中心城市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村地区则越掏越空。这种财富和资源的转移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其中之一就是高等教育。当前在农村普遍出现全家省吃俭用供孩子上大学,甚至大肆举债的情况。农村人创造的财富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转移到城市,不知道是否可以称之为一种新的“剪刀差”。

  更重要的是,农村的发展迫切需要智力资源,这里既有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意思,同时也包括另一重含义,即延续和重构农村的文化传统,否则新农村建设的“乡风文明”从何谈起?

  传统中国的乡村之所以稳定,并具备自我更新的功能,相当程度上在于农村有一个庞大的由读书人组成的乡绅阶层,起着传承文化和社会仲裁的作用。科举制激励了大批有头脑的年轻人走向读书的路,虽然他们的本意都是追求功名,但由于科举选材人数很少,真正通过这条路而到朝廷为官的人十分有限,大批的秀才最终只能留在原籍,植根于土地,这就使一部分智力资源留在了乡村。而如今的高等教育,通过一次次的扩张,无限地将农村里的优秀人才吸引进城市,然后又不能在城市里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施展空间。这些年轻人几乎都不再回到家乡,宁可在城市的边缘混日子,这其实是人才的大浪费,造成大城市人才过剩和乡村的人才饥渴并存。

  必须指出,跳龙门的观念其实并不和农村持续贫困单一相关。经济贫穷只是大学生们不愿回到家乡的一个方面。城乡公共服务的巨大差距、身份差别带来的社会认同感、农村缺乏施展拳脚的机会等等,才是堵塞智力资源回流的巨大障碍。

  要使智力资源回到土地,光靠精神鼓励和经济扶持是不够的。惟一的办法是,遏制资源过度向城市集中的趋势,使乡村也能共享城市文明的成果,打消巨大的城乡二元差别,尤其是通过现代农业和工业经济的发展,让优秀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后有事可干、有事可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