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中国新闻周刊专题 > 正文

马立诚:暴力蔓延的社会解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1日09:43 中国新闻周刊

  文/马立诚

  因琐细小事而大动杀机,突出说明了社会中存在的狂躁情绪。而要从源头上消解暴力,首先要解决分配不公;同时要持续打击腐败,致力于社会公平和法律公正

  近日发生在陕西深山道观的血腥大案,震惊社会。作案人邱兴华仅因怀疑道长熊万
成“摸了我的媳妇一下”,就在深夜残忍地用斧头砍死道长,接着还杀死了另外9名熟睡的道士和香客,理由竟然是,“不把他们杀了,我跑不掉”。

  有人以邱某是“变态狂”为由,解释这起惨案,有一定道理。但是,这种看法,容易忽略生活中正在累积的一个令人惊心的变化,那就是近年来暴力在社会上的蔓延愈演愈烈。

  记忆犹新的是,就在半个多月前,北京市海淀城管分队副队长李志强在中关村执行检查任务时,被无照摊贩崔英杰用尖刀刺中颈部,抢救无效死亡。

  骇人听闻的是,去年10月,北京726路公共汽车上,一售票员因怀疑一个14岁小女孩买票时少报一站,竟当场把小女孩掐死。

  暴力的例子已经不胜枚举,几乎每天的媒介上都能找到暴力事件的踪影。暴力倾向的普遍化,很难完全用个体的“心理变态”来解释。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残忍的暴力,在民众心中留下了恐惧不安的阴影,也给建设和谐社会带来困扰。

  什么原因诱发了暴力心理,使暴力行径四处蔓延?

  有人说,“文革”遗害是一个因素。在“文革”中,用批斗、打倒、“再踏上一只脚”的粗暴手段对付异己,把肉体暴力和话语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惟一有效方法。什么理性,什么沟通,什么耐心,通通在人的内心深处被否定掉了,伦理道德和知识理性被肆意践踏,暴力哲学俘虏了整个社会。邓小平说过,“文化大革命”的遗毒将会影响两代人、三代人,现在我们看到了这个后果。“文革”虽然已经过去,但其心理基础、范式影响并未根绝。君不见,网络上某些话语暴力,不就是文革时大字报的翻版吗?

  有人说,官员、执法人员和资本势力中的害群之马对老百姓采用粗暴手段,缺乏法律公正,是诱发社会暴力特别是报复性暴力的原因之一。的确,在各地“拆迁运动”中,颇有一些官员和

开发商沆瀣一气,以暴力对付拆迁户。少数执法人员以刑讯逼供手段折腾老百姓或嫌疑人导致冤假错案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媒体在这方面披露很多,无须赘言。

  还有人说,暴力的发生有一定人性基础。福柯说法西斯是内在的,指的是内在于人类心理和生理的暴力倾向,从古至今普遍存在的恃强凌弱现象即与此有关。而不同程度的文明环境,在化解和消除人类暴力基因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同。有的社会条件有利于抑制暴力,有的社会条件则可能诱发暴力。

  以上看法各有各的道理,再深入现实生活反思一番,也许会更有助于对暴力蔓延的解读。

  目前,中国社会正在高速发展,不同群体的利益也在急剧变化之中。昨天的穷邻居,今天的

大富翁。高岸为谷,深壑为陵,偶一回首,不免有一种眩晕的感觉,眩晕自然导致失衡。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成就十分喜人;另方面诸多问题凸显,引发深度焦灼。比如资源紧缺、污染严重、城乡分割、贫富分化、腐败成风、监督乏力,住房、医疗、教育成为“三座大山”;再比如权力介入市场,官煤勾结大发横财,矿工惨遭盘剥,性命难保;欠薪经年累月,农民工呼救无门;假药行销市场,受害者义愤填膺。凡此种种,使弱势人群往往处于无助的困境之中,其中更有人陷入绝望,铤而走险。去年,农民工王斌余讨薪未果遭到羞辱连杀四人然后自首就是一例。当然,这种报复性暴力只是习见暴力的一种。

  因琐细小事而大动杀机,是当前暴力行为又一个突出特点。类似的暴力事件,突出说明了社会中存在的狂躁情绪。至于见利忘义图财害命,应属一般刑事犯罪,近年来也出现了高发势头,比如从南方城市肇始而蔓延各地的骑

摩托车抢包案件。

  怎样从源头上消解暴力?笔者认为首先要解决分配不公,让更多的低收入者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同时要持续打击腐败,致力于社会公平和法律公正。目前,收入分配的改革正在实施之中,《监督法》出台迈出了制约权力的实质性一步,这些措施都有利于缓解社会的紧张情绪,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