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劭强:科技泡沫缘于科研管理不科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8日00:37 南方网 | |||||||||
几位科学家5日在北京表示,科技界必须改革以“量”为核心的评估体系,否则因其所引发的浮躁学风和“科技泡沫”将阻碍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据统计,我国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的数量已居世界第五,但1994年至2004年10年间每篇文章的平均索引率却排在第120位之后。 量化是否一定导致质的下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辩证话题。如果量化是在保证质量的
事实上,造成科技泡沫化的原因除了量化的评估体系,还与科研攻关的公关化有着极大的关联。首先,那些有能力没关系的科研人员可能申请不到科研项目。其次,那些申请到科研项目的人员可能因自身能力和其他原因,只是追求任务的完成,而非科研中的科技含量。再加上评估时只求量不求质,于是科技泡沫化也就成为了一个必然。也就是说,科研公关化造成了科研质量的下降,同时科研评估的量化又造成了量上的繁荣。 如果我们将科研公关化和科研评估的量化联系在一起思考,就会发现它们的根本成因在于科研的非科学化管理。一方面,这种非科学体现在评估的量化为核心上,它使科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另一方面,这种非科学体现在申报的考核过程中,它使有限的科研资金被有意无意地损耗,使其应有的收益未能体现。在科研管理的非科学作用下,科技泡沫化实在是可以预料的结果。 因此,在反思科技泡沫化时,我们的思维触角不能单单指向量化的评估指标。从根本上说,量化的评估指标只是非科学管理的一个体现而已。在其他方面,这种非科学管理的弊端也存在着,比如广为诟病的科研经费提成,科研攻关的公关化。所以,面对科技泡沫化的尴尬事实,从整体管理的角度思考,比“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应急性改进更有意义。 华夏时报 李劭强(江苏高校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