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菲:刘伯承跪拜彝民首领拜出了什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3日12:20 南方网 | |||||||||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人们缅怀先驱们的光辉业迹,媒体重温着一个个动人故事。其中,身为红军高级将领的刘伯承歃血结盟,跪地一拜至今仍是千家万户之美谈。(见《解放军报》2006年9月11日) 刘伯承将军为何要跪拜彝民首领?应该说,既是身处当时环境,为打通天险之道使然,也是中国共产党及红军讲情讲理,与其他军队的重大区别。当时的环境是,遵义会议确
“刘伯承跪地一拜”的故事弹指已流传70年。故事之所以耐传,乃因“耐磨”耐嚼。 刘伯承向彝族首领跪地一拜,体现着共产党和红军的真诚与见识。一般而言,拜者,尊敬也。向你尊敬的人献上一拜,乃是人之常情,社会之常理。向彝民首领跪拜,不言而喻,在红军心目中,彝民也是受尊敬的人,不是下等人,不是被大汉族主义压迫的所谓贱民。刘伯承这一跪,不但感动了彝民首领,也感召着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使红军与少数民族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水乳交融。 刘伯承所拜的是彝民首领,延伸开来,也就是红军将领和共产党高级干部拜百姓。或许人们会问,这样的拜,在共产党执政的今天是否还有意义?答案是肯定的。其实,几十年来,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屡屡要求各级干部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拜群众为师就是这个道理。比如,毛泽东在1941年撰写的《农村调查序言和跋》就发出名句: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懂得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790页)事实上,多年来,在我们的国度,提倡拜工农为师,拜内行人为师,拜英模为师已蔚成新风。 官员拜百姓为师,绝不是降低官员的身份,而是克服官员的“后天不足”。而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以其昏昏,使人昏昏”已成了一些年轻官员的“通病”。解决这类“通病”,最好的“药方”是经常到第一线去,到实践中去,拜群众为师,听取群众的意见,善于集思广益。去掉官僚主义,革掉形式主义。近日,新华网报道的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演变成“别墅村庄建设”的现象无疑就是折射着官僚主义的幽灵,因而遭到群众的抵制。 诚然,拜群众为师从来就有表面应付式拜与真心实意之拜的区别。应付式拜,无疑也就是“拜秀”,此种“拜”,人们大都感受到:套话连天,不着边际,夸夸其谈。对这种“拜”,老百姓往往很反感,也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此种拜没有什么好结果。因此,拜老百姓为师,关键是摆正位置,把自己当成人民公仆,当成被监督者,才有可能从群众中吸取政治营养,增强干群之间感情。而一旦把自己置身于“官老爷”位置,那么,必然酿出“水可覆舟”的教训。 提倡拜群众为师,不是乱拜,更不是搞那些为达到个人利益的无原则搞党内“结拜兄弟”。这种拜,不但不会拜出好局面,还会污染社会,带来恶劣影响,理应坚决制止。 拜百姓为师,拜内行人为师,应是为官的常识。70年前刘伯承将军跪拜彝民首领,为推进民族团结创造的过人智慧,至今仍“耐磨”耐嚼。 相关专题:长征胜利7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