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菲:检修信访重在改革机制失灵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8日00:00 新华网 | |||||||||
亦菲 作者文集 举世瞩目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在即。新华社10月5日发表的《我国将疏通和增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特稿中传出的一个信息是:将努力疏通和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诉求渠道,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必要措施。
当前公众的利益表达、诉求渠道主要是通过信访。因此,分析人士预测六中全会后,中共将加大对现行信访体制的改革力度,重点是建立“事要解决”的有效信访机制。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帆认为,中国特色的信访制度作为人民群众反映利益诉求的一个主要渠道,它的存在,本身没问题,问题在经常性的“操作”失灵,为此,需要对它进行“检修”。(见新华社2006年10月5日电)由此看来,增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渠道,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对传统的信访机制失灵的地方进行“检修”。 事实上,尽管2005年实施新修订的《信访条例》以来出现喜人景象,如国家信访局长王学军所言,“信访总量下降、集体上访下降、初信初访下降”。但是,信访经常性“操作失灵”的现象仍不容忽视。《领导决策信息》第21期对时下信访工作的这样评价:目前信访总量持续攀升的势头虽然得到遏制,但信访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事实上,国家信访局在谈到“集体上访下降”这一点时举出这样数字:2005年全国县级以上党政信访部门接待群众的集体上访批次与2004年基本持平,人次下降14%。(见《瞭望》2006年10月2日) “检修”信访操作,首先是需“检修”官员接受群众诉求的理念。民众的信访能否达到目的,首先要求相关官员思想到位,即是要重视信访工作,热爱信访工作。而今,面对民众的信访,一些地方官表现出“漠然处之”的态度。本来,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是共产党的光荣传统,也是人民政府的责无旁贷的义务。人民群众通过信访渠道表达某种诉求,既是他们的权利,也是对官员的一种信任。可以说,对信访的轻视,本质上是对人民群众利益的淡薄。因此,只有真正转变观念,树立“情为民所系”的思想和执政为民的理念,才有可能把信访工作视作密切联系群众一个渠道,视作把握群众情绪、社会动向的窗口,视作改善机关作风加强机关建设的有效途径。 “检修”信访操作关键在改革。“检修”信访与其他工作一样,都有一个从实际出发和从本本出发问题。强调信访工作从实际出发,就是要看到信访已不同往日。 时下,社会出现了不少的抱怨和不满情绪,主要针对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拆迁补偿不足、官员腐败、医疗、教育、住房费用高企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而传统信访机制却与此很不吻合,正如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严书翰说:“在传统的信访制度下,知道情况的人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解决问题的领导干部不了解情况,信访部门转给有关部门的信访事项经常石沉大海”。不言而喻,当前信访已大量体现着社会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因此,反映在信访操作的“检修”上,不但要畅通信访机制,还要拓宽信访渠道。因此,改革信访操作,使之更接近现实,更好地满足公众诉求需要,进一步理顺群众情绪,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为改革开放出力无疑是关键一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