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林:警惕票决制掩盖一把手人事霸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8日12:33 新华网 | |||||||||
国庆长假期间,偶遇一位退居二线的“忘年之交”。大约是“无官一身轻”吧,这位在官场摸爬滚打了三十余年的老同志,说起当下某些地方的干部任免问题,竟慷慨陈词,且口无遮拦:其实,谁做书记,谁当县长,还是党委“一把手”说算了。比如,七名常委,哪怕其中有四位反对某某到某地主政,也往往顶不上书记那一票。票决制实际上徒有虚名啊! 作为一介书生,笔者原以为在选拔任用干部上实行票决制,就是在地方党委常委会
近两年,不少市县党委对外宣称,对重大决策常委会一律实行票决制,并将其作为推进政治民主建设的一大举措。而事实上,这类见了报、上了电视的“重大改革”不过是“秀”上一把而已,根本没有落到实处。特别是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一把手”说了算的沉闷局面基本上没有得到任何改观。 之所以如此,据我判断,主要原因有二: 首先,票决制度设计上存在明显漏洞。相关文件尽管没说党委“一把手”那一票的权重是多少,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若干年来形成的决策潜规则,不少“一把手”至今垄断着常委会的话语权。在这种政治生态中,一些心术不正的人便千方百计讨好“一把手”,甚至不惜重金花钱买官。如果在制度上强调“一把手”与其他常委在干部任免问题上“平起平坐”,那么,情况也许就不一样了。 其次,信息不对称助长了“一把手”霸气。市县党委常委会对干部任免的票决情况,原则上是作为人事“机密”,绝对不向外界披露的。这实际上为“一把手”独断专行,以个人好恶任免干部预留了很大的运作空间。比如,七名或九名常委,尽管有超过半数的人反对某人升迁,但因“一把手”力排众议,非用某人不可,那与会常委多半不会也不敢坚持己见。如果将票决信息以不损害党委整体形象的适当形式公之于众,想必某些“一把手”是不至于如此霸道的。 眼下,各省、市、县、乡党委正在集中进行换届工作。如何把那些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是一个公众关注度极高的问题。倘若在票决制的遮掩下,党管干部成了“一把手”说了算,这,一方面有悖于我们党一惯倡导的民主集中制;另一方面则很难遏制任人为亲、乃至买官卖官等腐败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