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朱蓬蓬:相声的末日是否到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2日11:45 四川新闻网

  作者:朱蓬蓬

  在中央电视台举行的“相声大赛”落幕了,赞声不多,嘘声不少。满指望能聚焦相声大赛,造出一番声势,让相声的祖师爷们露露脸面,却没有想到掌握舆论的先生们,捧场的不多,拆台的到不少。诸如“相声大赛被指有黑幕”、“德云社选手退出大赛”、“郭德纲有不同看法”、“相声界的主流与非主流”、“马季将收研究生为徒”……等等。

  说实在话,笔者是喜欢相声的,大赛期间都准时打开电视机,希望能看到相声的新气象。但不能不说有点遗憾,即使有一两个较好的段子,但终究无法挽回总体的败势,因为实在看不下去,就没有一次是看完的。不但看不下去,一些积郁在心头早就想说的话,就到了忍不住而不能不说的地步。

  相声,本来是群众的艺术,但此次大赛,所谓的评委席上,坐满了相声界的祖师爷前辈,一个个特写镜头,描绘出肥头大耳、大腹便便、獐头鼠目、摇头摆尾、眉开眼笑、骚首弄姿、自我感觉良好却又是变了形的尊容。

  要知道,相声的好与孬,是要由群众来评定的,而不是徒弟们的老师。因为历史早已证明,没有拜师的小子,仍然可以自学并把相声说得很好。

  《扬子晚报》有张漪的文章,引用京城相声界业内人士的话说:“自从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谢世以后,相声的发展可以说是每况愈下。到现在,都被小品、二人转挤兑得找不到北了。其原因固然很多,但门派间的自我封闭、近亲繁殖无疑也是重症。”

  相声界的门派由来已久,而且互相倾轧。自从听说电影导演有一代二代、七代八代之后,相声界也有了代际(数)之标榜,带一个徒弟是一代,徒弟再带徒弟又是一代,这几十年,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才换到第四代,相声界大概已经发展到十几代了。儿孙满堂,祖师爷怎能不高高在上?

  当年侯宝林大师可以到大学讲课,窃以为,师生们要学习借鉴的是宝林大师的语言艺术,而并不在于相声本身,没有什么人想当相声演员。说实在的,相声说书之类,本来是茶馆酒肆的民间娱乐节目,登不了大雅之堂,只不过因为其段子曾经结合了现实生活,曾经紧扣了时代脉搏,反映了种种时弊和人民的心声,相声才被各式人等的大众所青睐。这就像出息了的赵本山,他有能耐把东北大都是黄色的二人转,去其糟粕,加入精华,无情讽刺,处处幽默,从而脱胎换骨,吸引人的眼球,登上了阳春白雪的舞台,活生生地把相声挤兑了下去。为什么?因为相声忘记了自己能够声誉雀起的根源

  一切娱乐都可以使人笑,但笑不是唯一的目的。娱乐也可以使人产生哭,产生恨,产生惊奇,产生遐想,产生激情,产生憧憬,产生希望……

  当前的相声使人笑,是非常廉价的。向听众要“掌声”几乎已经成为习惯,出于礼貌,听众也给予掌声,给予笑声。这就像身价已经五亿的李咏那样“搞笑”。不过,相声大师们的搞笑比起李咏来还差得远,李咏多少算是创新之开头,不像相声已经传了若干代。相声大师们如果像郭德纲那样到茶馆去,还能不能维持自己的生计呢?这是值得怀疑的。

  改革开放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人民群众是应该笑,需要笑。但现如今,能够富裕起来坦然地哈哈大笑者,还只是中国13亿人口中的一小部分,尽管这一小部分在外国人眼里已经是一个大市场。

  我们的娱乐,不仅要为可以哈哈大笑者服务,也要为广大辛勤劳动者解乏。即使在李咏的平台上,如此众多的男女,争相上台奉献自己的才能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在这个竞争的社会能取得一席之地。如果说穿了,他们并不见得能开怀地笑,只不过由于超女李宇春开了头,少男少女以及他们的父母,能不为一夜成名发财而孤注一掷?

  过分的笑是令人担忧的。鄙人以为,尽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居安思危,困扰我们的国际国内问题还多的是。切记。当我们的国歌仍然在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就没有松懈的理由。

  鄙人特别反感的是,清华大学电子自动化系的研究生黄金星、米海鹏,在大赛中表演的《历史会考》博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比赛结束后,马季立即表示,要收下两人为徒弟。这真是,伯乐看中了千里马。千里马当然是宝贝,那伯乐则更是身价陡长,历史将要记载,相声界即将出现的第一个博士生,乃马季大师的徒弟。笔者不知道这两位研究生是否答应了,最好是不要答应了。业余说说相声是可以的,那是调剂精神,但决不可让相声界出现什么“第一个博士生”。弄不好这是会误了国家的人才的。

  相声需要改革。这个改革,不是在于来不来一个硕士生或博士生,关键是相声在不能离开草根的同时,同样要去掉糟粕,体验生活,加入精华。例如,相声界把自己那点学问说得神秘西西的,把所谓的绕口令翻来覆去地传给徒弟。这种绕口令有什么意义呢?鄙人认为什么意义也没有,骗骗外国人而已。不过像加拿大的“大山”,似乎早就意识到相声只不过是一块深入中国的敲门砖,那绕口令和那已经优点痞子气的相声是卖不了多少钱的。结合一个不一定恰当的例子来说——京剧,笔者自幼就学过,并也会说全国各地的十几种方言,但始终没有对京剧感兴趣。为什么没有兴趣?京剧有流派,故事大半是历史,唱腔悠长,吐字不清,没有字幕往往就听不懂,能有个什么兴趣?但是在文革当中,(江青四人帮的问题我们暂且不论。)以江青为主对京剧的改革,在下以为却颇有成效,一部《沙家浜》,那阿庆嫂在茶馆一段“垒起七星灶”、“不知道他们姓蒋还是姓汪”的唱词,反映的是现实生活,全国各地的人都听得懂。至少在我来说,比《捉放曹》、《打鱼杀家》之类有劲。

  相声,之所以高于各类地方曲艺,是因为它说的普通话,可以在全国普及,但现在往往夹杂各种地方方言,听起来别扭。如果各类方言都可以在相声中出现,那为什么各类地方戏曲曲艺不能上中央台呢?

  童年时,在上海听滑稽戏,那姚慕双、周柏春、笑嘻嘻、沈一乐的段子是特别喜欢的。解放后,他们与时俱进,立足草根,锐意改革,另外又创出了一番天地。全国各地的地方曲艺,有一些很有生命力,就在于能锐意改革。

  总之,相声大师们,不要把自己抬得过高,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之所以每况愈下,就在于满足于现状,而满足于现状,就是相声的末日到了。

  请原谅鄙人把话说得不大中听,得罪了相声界的大师们,但心切之余,调制的良药自然苦口,体现的不过是现在的家长门普遍存在的望子成龙之意愿而已。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