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中非合作期待北京共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1日08:09 新京报 | |||||||||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于今日拉开帷幕,40余个非洲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聚北京,将与中国领导人一起回顾50年来中非友好合作的历程和中非合作论坛成立6年来取得的成果,以友谊、和平、合作、发展为宗旨,确立发展中非之间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共建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规划未来双方的务实合作。 在整个中国国际关系史中,非洲是一个认识较早却距离遥远的地方。西安唐墓中也
直到整整60年前也就是1956年,埃及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之后中非关系的发展,在共同寻求民族独立和现代国家认同的基础上突飞猛进。在中国外交史的几个重要时刻,如进入联合国,都有非洲国家鼎力支持的身影。同样,在非洲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也曾帮助过非洲。迄今,非洲53个国家中已有48个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自20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3次访问非洲以来,中国同非洲国家的高层互访总数达800多起。今年4月和6月,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也相继访非。 当前,有人错误地将中国与非洲关系的深化,与当年阿拉伯人和欧洲殖民主义进入非洲相提并论。这种说法的错误之处,在于两者交往目的和方式有所不同。中国不是以武力或强迫的方式,而是通过全面的经贸合作,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取得所需要的资源。中国免除非洲国家的债务,并没有提出任何附加条款。 如果说西方某些国家在对非洲地区的援助中的确投入了不少资金的话,这些资金常常伴随着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附属品,甚至带有某种恩赐和奴役的色彩。这种做法在全球化的今天已经失去了市场。虽然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各国在相互合作中保持彼此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独立,仍然是良性信任关系的前提。 的确,非洲内部有各种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数与今天非洲的发展有关,其中不少还是历史遗留问题,与当年的殖民主义有关。但是这些矛盾和问题,并没有影响中非之间正常往来。在全球化激烈竞争中,非洲国家日益被边缘化的时候,中国与非洲各国的合作,从一开始就是以双赢甚至多赢的格局来设计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冷战结束后多年,在非洲在地缘政治中逐渐淡出的时候,中非关系仍然能够迎来一个高潮的理由。 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完成和现代化过程的加速,中非关系也在寻找一种新的新模式。当发展中的中国,与同为发展中的非洲国家相处的时候,双方必须互相寻找到一种新的认同———发展认同,双方还必须理解和信任彼此在对方的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这种角色没有殖民、没有侵略、更没有强迫。毋庸讳言,这种角色有自己的国家利益基础,但更有国际关系中的合作和尊重前提。 我们期待2006年的中非论坛形成中非关系的“北京共识”,这也是全球化激烈竞争中发展中国家必须寻求的一条合作道路。这种共识保护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政治选择,期待与国际秩序接轨,同时加深中非之间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合作。这种合作在今天以一种更加科学、合理与可持续的模式同时在中国和非洲国家之间展开。 中非关系发展的半个世纪,双方的彼此往来和认识成果,超过了中国与非洲关系史的近千年。而2006年在中非合作论坛上,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关系将迎来一个新的黄金年代。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并不能改变今天全球格局中非洲国家和中国的彼此靠近,而当我们为发展中国家合作寻找到新的认同、新的模式和新的共识的时候,2006年中非北京论坛的成果才更有价值。 相关专题: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