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张敬伟:万圣节抢滩中国不值得大惊小怪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1日10:15 深圳商报

  10月31日是西方的“万圣节”。在上海,部分学校也在操办万圣节派对,要求孩子们盛装出席。这种操办引起了一些家长的疑问:对于孩子而言,骷髅、面具、南瓜灯等鬼里鬼气的“必备品”安全吗?而照搬西方节日,引导孩子打“鬼主意”的做法妥当吗?(10月31日《光明日报》)

  家长的质疑其实是个中西方文化直面碰撞引发的冲突所致。其实,“洋节”抢滩中
国已是不争的事实,“万圣节”抢滩中国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家长们对“万圣节”里存有的骷髅、面具和南瓜灯等万圣节道具的惊悚只是表象,所谓打孩子“鬼主意”的担忧依我看不过是个借口,隐含其内的还是对本土文化被轻忽被漠视的深层担忧——“万圣节”的“鬼主意”再次碰触到了国人敏感的护佑

传统文化的神经,将之视作“洋节”再次入侵的文化警讯而已。在固守本土节日和拥抱舶来节日方面,中国的年轻一代愈来愈来青睐后者,加之市场功利性的推波助澜,传统节日的文化影响力逐渐式微。这是很多文化精英和年长一代担心和忧虑的事情。

  不过,对于传统节日和“洋节”的PK,国人坚守文化传统的决心和忧虑固然令人尊重,但也要做客观分析。

  其一,从普世的文化观理解节日。在地球村时代,文化交融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节日越来越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成果。因而简单地按宗教、种族和国家分野难免偏狭。正因为如此,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和父亲节才会通行全球,几成全人类共享的节日。中国的春节也在欧美主流世界得到了普遍的认同,比如西方政要今年春节期间向全球华人恭贺新禧、欧美华人逐渐享受法定休假权。在所谓“洋节”全球化的同时,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有全球化的趋势和迹象。在此情势下,国人只有固守和远播之观而乏开放接纳之雅量,显然是透析出我们文化的保守或自大。

  其二,节日的全球化乃是综合实力博弈的文化体现。西方节日通行全球,是欧美综合实力在全球主导数个世纪的结果。各领风骚数百年的现实决定了欧美节日的扩张性和文化的进取性。这种软实力的远播是客观现实,中国不能漠视,其他文明也不得不承认。中国改革开放和倡导“软实力”的概念,就是在和世界主流价值观和文化观接驳的基础上予以平等竞争,合作共赢。

  其三,节日的PK实际上是人性化的交融。国人只看到圣诞节和情人节PK中国传统节日的步步逼近,而忽略了我们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的狭窄和缺少传播的普遍性。如圣诞早就剥离了宗教的意味,而以团圆、祝福为主题,这和春节有相似之处,故而能够在全球通行。而情人节则体现了爱情这一永恒浪漫的主题,是为人之通感,其所展延的文化内涵是超越宗教和种族的,而中国的“

七夕”虽也被称为“情人节”,但其悲剧色彩和太多的
神话
浪漫意境既不合爱情的喜庆,也缺少西方情人节现实的功利基础,传播不永是自然的事情。很多被逐渐淡忘的中国传统节日也存在着类似问题。因此,对于“万圣节”的来袭,我看是顺其自然的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