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陆志坚:人大难道想培养“套中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2日10:36 四川新闻网

  在中国人民大学,从上周末开始,A公寓楼的学生不准进入B公寓楼等任何非自己所在的公寓,也就是说,不在同一楼居住的学生,想再互相“串门”已经不可能了。而这一政策的适用范围,不仅包括本科生和硕士生,博士生也同样包括在内。(11月21日《华夏时报》)

  对于出台“禁止串门”规定的原因,校方是这样振振有词地解释:因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限制,学生公寓管理存在的安全、卫生和留宿等问题备受同学和家长关注。应广大同
学和家长的建议和要求,经调查研究,学校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坚决加强学生公寓的管理,一改学生公寓管理形象与学校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极不相称的局面。

  表面看,学校的“禁串令”好似有一定道理,管理也更为严厉。可细一推究,却漏洞百出。不串门难道就没有安全、卫生问题?不串门就改善了学校管理形象?这种“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的做法,明眼人一看就知,“禁串令”其实就是学校的一种管理上的懒惰行为,是对学生自由交流权的粗暴干涉。

  “周末不值班,找谁开证明去”,其实,学生的这种质疑,就暴露出了“禁串令”中的弊端,人为地将学生情谊硬生生地撕开。同时,“禁串令”将研究生和本科生捆绑在一起,那么那些已经婚配的研究生在周末与心上人也只好隔墙相望、电话叙述衷肠了。如此到底是为管理,还是缺失人性化?行政权力一旦滥用,其它各种权益都会遭到致命的挫伤。

  正如有专家评论所说,“禁串令”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眼前的问题,但潜存下来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作为一个想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校,应注重学生的个人自由和权利。学校的空间本来就小,宿舍作为一个沟通的平台,给大学生们的生活和创造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应该去鼓励它,而不是去抹煞它。

  学校是一所大熔炉,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发展,高校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不但有利于张扬其个性,更成为他们认知世界、树立正确人生观、感受生活丰富多彩的便捷渠道,这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让学生“老死不相往来”,成为“套中人”,不但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且暴露出了学校管理上的盲视——只考虑眼前利益,而无视学生的长远发展。

  洛克曾经说过:法律的目的并不是废除和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护大自由。学校管理何尝不应如此?显然,“禁串令”背逆了这一原则,让人读出其中的霸道。

  [作者:陆志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