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窦志达:中国经济发展的八大趋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2日14:04 光明网

  改革开放以来的26年,开创了中国经济发展史的新纪元。期间GDP总量由1980年的4546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8308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9.6%(按可比价格计算),创造了大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回顾过去26年中国经济发展走过的路程,我们不仅能够看到经济总量的高速成长,通过数据的简单对比,还可以发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变动趋势,对这些趋势的准确认识和把握,有助于确保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方向和动力。

  趋势一:经济增长潜力逐级抬高。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国家而言,总是希望有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在较短的时期内赶上发达国家,但经济增长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合理速度是有限的,这个限度就是经济增长潜力,在这个速度下,国民经济的增长既快又好,如果持续高于这个速度,将引发由于经济资源普遍不足而导致的通货膨胀;持续低于这个速度,将造成经济资源的大量闲置,引发经济萧条和市场疲软。在现实中经济增长潜力常用一个时期的平均增长速度来表述。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看,由于经济基础逐步完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水平逐渐成熟,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有逐级抬高的趋向。如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 6.2%,八十年代GDP年均增长率为9.35%,九十年代提高到10.45%,由于进入新世纪只有5年的资料,还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时期,所以我们与九十年代以来情况作合并研究,1991-2005年GDP的潜在增长率为10.1%,我们预计在未来10-15年内这种趋势不会改变,国民经济将继续围绕10%左右的速度增长。

  趋势二、经济增长波幅逐步平稳。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都是不平衡的,在一个经济周期内,增长率总是有些年份高,有些年份低,但是,当经济增长的高点与低点差距过大时,对长期经济发展将造成大的损害。所以,现实中常常把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的高点与低点的绝对落差作为衡量经济运行机制及结果是否成熟健康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在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内,我国经济增长波幅呈显了逐步缩小的趋势,如1980年以来的25年,从

中国经济增长曲线看,可以划分为三个较长的经济周期,即:1981-1990为第一个周期,期间经济增长率最高点为1984年,当年GDP增长率为15.2%,最低点为1981年,GDP增长率仅为5.2%,两者相差10个百分点;1991-1999年为第二个周期,期间经济增长最高点为1992年,当年GDP增长率为14.2%,最低点为1999年,GDP增长速度为7.6%,两者相差6.6个百分点,比上一个周期缩小3.4个百分点;当前正处在第三个经济周期,本轮经济周期从2000年开始,虽然至今还没有结束,但种种迹象表明,本轮周期的最高点是2005年,当年GDP增长率为10.2%,最低点很可能就是2000年,当年GDP增长率为8.4%,两者相差不足2个百分点,比第二个周期又下降了1个百分点以上。经济增长波幅缩小、经济周期低点抬高,充分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水平趋于成熟的事实,我们认为今后我国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幅度将会稳定在一个较为合理的区间。

  趋势三:产业结构稳步升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资源不断从低收益部门向高收益部门转移,社会产出结构也不断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进而由物质生产部门转向非物质生产部门,这是世界各国产业演进的共同规律。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产业结构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1980年我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9.9%,1995年下降为19.8%,期间平均每年下降0.67个百分点;1996年至2005年又进一步由19.5%下降为12.6%,平均每年下降0.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的加速下降,充分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的事实。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不仅表现在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上,在贸易结构上的变化尤为突出,如1980年我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为49.7%,其中附加值较高的机械产品仅为4.6%,到2000年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到89.8%,其中机械产品为33.4%,到2005年两者的比重又进一步上升至93.6%和46.2%,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迹象非常明显。

  趋势四: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由“双膨胀”走向“单膨胀”的趋向。物价波动与经济增长率的关联变化反映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综合特征。对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率与物价波动曲线可以发现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波动显示出趋于稳定的特征,九十年代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累计增长7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7.5个百分点,2001-2005年年均增长率缩小到不足1.4个百分点;二是在经济发展的高潮阶段,社会产品价格走势出现分离,由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全面紧张演变为部分生产资料的供不应求,由“双通胀”演变为“单通胀”。在做长期经济周期研究时,常常把年度GDP增长率持续3年以上高于经济增长潜力的时期称作经济发展的高潮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过三次大的发展高潮:第一个高潮出现在1983-1988年,第二次高潮出现在1992-1996年,第三次高潮从2003开始至今已经连续3年。当经济发展处于高潮时,社会产品总供需矛盾往往由需求一方引起,此种情况下价格的上升是必然的,对比这三次高潮期价格总水平变化可以发现:在经济高潮阶段社会总供需的演变由物质产品的全面紧张演变为部分紧张,表现在物价变化上,由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双通涨”变为生产资料的“单通涨”,表明了我国经济运行的结构变化特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常出现生产、消费全面“过热”现象的经济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