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解读20万亿的GDP不可忽略民生因素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11:47 中国经济时报 | |||||||||
据新华社10日消息,今年中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20万亿元,同比增长10.5%。 考虑到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攀升,20万亿的GDP极有可能使中国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强国。作为普通中国人,对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或无感性的切身体会。但宏观的国力提升给予国人的自豪却是实实在在的。
发展是现实主义的理性抉择。没有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就是硬道理”,就没有GDP的节节攀升和中国软硬实力的增强。因而,国人应该善待这来之不易的20万亿元,这里面的每一分钱都凝聚着每个国民的辛勤汗水。当然,这20万亿是不是“又好又快”的发展成果,值得决策层和专家们去层层剥离和细致分析,用科学的发展观去衡量,用和谐社会的准绳去衡量,更重要的是要用公众的生活质量去实际比对。 另一则GDP的消息却让人们乐不起来,也使得这20万亿的GDP贬值不少。据来自绿色GDP课题研究小组消息,绿色GDP没有获得地方政府普遍支持,有不少省份要求退出核算试点。这说明,绿色GDP的试点工作进展不顺,从而使得推广工作陷入困境,由此可以看出各地依然存在着重发展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人们不禁要问,这20万亿中有多少不符合绿色GDP的核算标准?此外,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2006年因为环保、矿难等不和谐的因素造成的损失又是多少? 除此之外,公众还会追问,为何国家三令五申,虚高的房价还是降不下来?为何新富的房地产大鳄敢于阳奉阴违应对房产新政甚至用所谓的“丫环论”诿过于公权? 若将这些问号拉成公众满意的感叹号,这20万亿的含金量不仅大打折扣,也会造成国人情绪上的沮丧。一方面公众担心公权和房地产商结成分肥的特殊利益阶层,使科学发展观被为富不仁的商人绑架走入歧途,致使“仇官”、“仇富”情绪蔓延,损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另一方面,公众更困惑于经济发展速度和GDP绝对值的增加和生活质量的不对称。虽然众说纷纭的“恩格尔系数”在中国失去了评价意义,但住房、医疗、教育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新三座大山”却是不争的事实。横亘在这“三座大山”上的“天价”绞索,将国人束缚到窒息。除此之外,就业难题也如影随形,不惟今年有124万大学生无法实现当期就业,即使就业者也难以达到心理预期的薪酬水平。据《2006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调查报告》显示,2006届北京高校毕业生的平均起点工资为2262.31元,近2/3的毕业生起点工资在2000元以下。更有名校毕业生卖糖葫芦和“陪聊”的另类现象发生。每年还有50万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去报考公务员,这也和市场经济“学而优则商”的主流价值观相悖。大学生若此,其他城乡蓝领阶层的就业情势更不乐观…… 民生的现实窘况同中国迅速崛起的大国地位显然是不相称的,也有悖于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回首再看那20万亿的GDP,僧多粥少的平均数之低固然是困扰所在,更大的困扰还在于,分摊的平均数对普罗大众而言也是可望不可及的。因为中国社会各阶层的贫富分化使得人均GDP成为纸上谈兵的杀富济贫游戏。只有让微观的公众切身体味到现实生活的幸福和满意,宏观的GDP才更具有民生意义。 因而,解读那20万亿,更要看到“经济增长的速度依然偏快,付出的代价很大,不稳定、不协调的因素仍然较多”(马凯语)的潜在隐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