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海宗:深化改革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9日16:32 新世纪周刊
海宗 尽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 障,已成为新阶段改革战略的总体要求。实现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改革新突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20 06年12月24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在北京举办了以“深化改革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为主题的20 06年年度改革形势分析会。来自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与会专家认为,28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显著,尤其是2003年以来,经济呈现两位数增长。预计到2008年 或2009年,以GDP核算的经济总量将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相应地,财政收入增长很快,继2004和2005年 净增超过5000亿元后,今年财政收入总量很有可能超过4万亿元。同时,近几年消费者物价指数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外汇 储备大幅增长。总的来看,在未来若干年内,经济增长势头强劲。 另一方面,也有专家强调指出,这几年为经济快速增长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的可持续性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表现 在水资源和矿产品等方面。因此,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关键在于转变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 而要改变政府主导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在体制机制上做文章。一些专家提出,2003年以来,经济一再 “过热”,原因主要在于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为追求短期GDP最大化,一个劲地铺摊子、上项目,更不惜违反法纪,“ 铁本事件”就是一个例子。究其原因,与地方政府拥有过多的资源(如土地)、过大的资源配置权力、扭曲价格体系相关。也 有专家认为,单纯责怪地方政府并不符合逻辑:作为“经济人”,它们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在特定制度约束下的正常行为—在 现行财税体制的压力和“政绩工程”导向下,地方政府理所当然地大力发展能够给地方带来财税的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 因而,归根到底是体制的不合理。也有专家指出,1993年实行的分税制改革把事权更多地下放给地方政府,而没有配之以 相应的财权,是造成中央对国有资产、土地约束松弛的部分原因。因此,从体制改革和创新出发,使社会经济的发展转上科学 发展轨道,已成为当前非常紧迫的任务。 如今,无论从市场主体还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格局来看,改变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时机和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一些专家则提出,我国高能耗产品之所以能大量生产和出口,是因为其中能源等要素很大程度上掌握在政府手中,价格太低 ,而且污染不必支付成本。综合来看,这种政府主导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凸显其弊端,必须有效 地加以改变。也有专家指出,要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即从数量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关键要理顺价格关系,改善对投入和 外部性的定价;政府要减少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在此基础上,有专家提出,必须实现政府主 导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优化产业结构,并通过出台重大举措,解决体制问题。要进一步放松对能源、资源价格的政府 管制,推进市场化,这对于增长方式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尤其必要。也有专家认为,在改革的历史新阶 段,政府必须界定其作用领域,不仅要提供制度性公共服务和社会性公共服务,也要成为经济性公共服务的主体:减少对经济 的直接干预,规范市场监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通过宏观经济调控、制订规划以及提供经济信息 导向来引导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但是,也有专家提醒,2 006年出现了新的“国有化”:政府掌握的国有资本有向资源类和利润率高的行业扩大投资、“与民争利”的倾向 ,必须加以关注。 从中国2006年改革的进展出发,有专家认为,一些政策执行力度很大、见效比较快,如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 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包括拆迁、征地、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制度调整等等,但是在涉及到社会发展思路的机制和 制度等深层次问题上没有很大进展,急待加以解决。因此,以政府转型为目标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成为深化改革的重点。 专家们对新一年的改革方向与目标达成了一致,那便是继续加强配套改革,确保改革的实质性突破,如为改革提供法 律化保障;适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重建改革高层协调机制十分现实又具有紧迫性等等。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