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让慈善融入春节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5日10:24 环球时报

    作者:张敬伟

  春节是团圆、祥和与喜庆的节日。今天,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是中国社会依然存在着不少的穷人。让这部分人过上祥和的大年,感受春节的气氛才最能体现社会和谐的图景。否则,春节就丧失了全民节日的传统本色。

  据世界银行统计,每天收入不足1美元的绝对贫困人口在中国约有1.3亿人,占了全部人口的1/10。此外,我国每年还有近6000万以上的灾民需要救济,有2200多万城市低收入人口仅靠最低生活保障生活,有7500多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需要救助,另外还有几千万残疾人和1.4亿60岁以上的老人需要社会提供帮助……将这些人从“年关”的窘迫中解放出来并非易事,但国际社会通行的节日慈善活动为中国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拿和中国有着同样春节传统的韩国来说,该国经济水平虽然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但春节救助穷人的慈善活动却开展得有声有色。一方面,韩国每个家庭都恪守着除夕夜“挂福笊”的济贫传统,即在除夕之夜把竹条编的笊篱装上糖果、糕点、小钱等挂在门外,让穷人们在大年初一挨家挨户取走一些;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成熟的慈善机构募捐然后再救助穷人。此外,韩国的一些宗教机构也会在春节期间举办各类救助穷人的活动,尽最大的能力让穷人的春节充满温暖。

  即便是在没有春节传统的西方社会,在圣诞、新年这些节日来临期间,从政府到民间,从社会团体到宗教机构乃至名人明星们,也通过形形色色的慈善活动让穷人和流浪的乞丐尽享节日喜庆。至于海外华人在春节期间更以实际行动进行着救助穷人的善举,如美国大洛杉矶地区的侨领胡炜昇先生,每年春节他都要与家人一起将年货和慰问金送给穷人。而美国纽约华人社区的慈善活动向来特别多,特别是春节期间向个别穷困、生病的华人伸援,得到华人社区人士的广泛支持。

  国际社会的节日慈善经验表明,要让中国的穷人过好大年,仅仅依靠政府组织的“送温暖”和各级领导深入民间还远远不够,仍需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构建成熟的慈善体制。

  首先,激发富人的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以美国为例,富人是慈善事业的主体,20%最富有美国人的捐款占所有善款的2/3;在中国,富人的慈善捐款比例则小于15%。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穷人的经济学》一书中认为:“一个社会的消费者中穷人太多、富人太富,迟早要出问题。”激发中国富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穷人的同情心,构建成熟的慈善体制,才能使富人和穷人和谐相处,穷人在过年时才不会有“年关”的尴尬。

  其次,全民参与的节日慈善意识需要加强。在西方的圣诞节中,圣诞老人作为慈善文化的符号不仅给富人和中产阶级送去圣诞礼物,也惠及穷人和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而韩国除夕夜的“挂福笊”也蕴含着普济穷人的文化色彩。这说明,在西方社会和韩国,慈善意识已经根植于全民意识中。在中国,并不乏个别的善人或团体,如有些慈善家每年春节给穷人发红包,还有一些为乞丐们准备年夜饭的民间人士,等等。但这些零星的慈善活动未能形成全民性的慈善意识,因而无法使所有的穷人都能享受到过年的幸福滋味。不仅如此,经常有报道,一些本来富有意义的慈善活动也因某些人的不正当行为而变了味道。

  再者,通过丰富多彩的慈善形式让穷人过好春节。如组织慈善团体和名人明星开展“慈善联欢会”、“慈善义演义卖”、“慈善电影展映”等。

  需要强调的是,春节关注穷人不仅仅是政府和富人的责任,更应该是一种让慈善融入春节的社会氛围。正如慈善已经成了西方国家在圣诞时的传统一样,我们也需要动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长期地、坚持不懈地打造这种社会氛围,比如,每逢重大节日,商场里的购物活动、学校里的道德教育、福利院的社会活动、媒体的信息传播,都应当更多地关注穷人,最终将整个中国建造成为一个处处有爱心、时时有关怀的国度。

  (作者是江苏学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