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贤同:短信拜年有罪,但罪不至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4日00:19 红网

  近日,广州一些网友发起了“抵制短信拜年运动”。网友甚至列出了短信拜年的七大罪状,认为短信拜年“造成尴尬、稀释人情、帮运营商赚钱、网络堵塞、审美疲劳、容易受骗、让社会冷冰”(2007年2月19日《新闻晨报》)。

  众所周知,中国人过年都有一种习惯,这就是拜年的习俗。虽然各地拜年的形式和时间不同,但是所表达的内容基本上还是相同的。在我们那里,亲友之间拜年,按照不同的亲疏关系,拜年的时间和方式也不同。一般来说,在年前就要去拜年的对象,都是特别亲的人,而且都是晚辈向长辈拜年的。比如女婿到岳父家拜年、弟弟到姐姐家拜年……等等。同时,象这些拜年的时间都是在年前进行的,这是有规定的。而且当事人都必须要准备一些礼物,以表示对长辈的尊敬,或者是表达晚辈对长辈一年来对自己帮助和教诲的一种谢意。而且还是礼尚往来。同时,送什么礼,回什么礼,也都是有不成文规定的。

  正月初一以后进行拜年的活动,除了比较疏的亲戚和朋友之间外,则主要是长辈到晚辈家坐客,拉家常,交流亲戚之间的感情,并且接受晚辈家人的宴请。通过这些活动,目的就是要达到增进亲戚之间的感情,并且了解亲人的家庭生活情况,而且如果一旦发现某种异常的情况,长辈还可以借此作一些训诲,以利于今后更好地生活。毫无疑问,这样的拜年活动,自然是非常有人情味的。

  但是,早年所谓的拜年活动,大多数都是发生在至亲的亲戚之间。只是到了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日益丰富复杂起来。现在年前就开始拜年的除了至亲的亲戚之外,下级向上级拜年的风气,则显得更加的浓烈。但是,由于这种拜年的方式,常常被扭曲成为权钱交易的一种违法乱纪的极其不正常的活动,对此人民群众意见很大,因此而深受社会的广泛批评和垢病。不过,在如今的现实社会生活中,正月初一后,同事、同学、战友、朋友之间的拜年活动,则已经蔚然成风。

  早年的拜年活动,都是要到别人的家里去的,而且都是要带上经过精心准备的礼物。虽然由于民间的拜年活动所带的礼物,一般都是有不成文的规定,但是,到了现在社会,则大不一样了。不少的人,因为要购买什么样的礼品才合适而大伤脑筋。轻了担心被人家看不起,重了又感到负担不起。有的人因此而出现了“拜年恐惧症”。但是,自从有了电话和短信业务以后,则给拜年注入了新鲜的内涵和意义,特别是为不少的人解除了因为拜年购买礼物而带来的烦恼。因此,现在更多的人,则是通过打电话和发短信的方式,以表达自己对亲朋好友的良好祝福,而且这种方式也已经被社会广大的人群所接受。

  笔者以为,利用打电话和发短信的方式拜年,这应说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它给现代社会生活中已经感到压力特别巨大的人,无疑地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拜年活动的工具。而且是多了精神鼓励,少了物质成分,特别是远离自己的亲戚,通过他们就可以实现与自己的亲朋好友互相拜年的愿望。至于有些人竟然指控发短信拜年有什么“七大罪状”,这应该说是非常片面的,有的罪状甚至还是无稽之谈,不值得一驳。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产生和消亡都是有它自身发展规律的。只有当人们普遍对于这种短信拜年的工具感到厌烦的时候,也许才有可能让它走进历史的博物馆。但是,在目前,我并没有看到已经到了非取消这种非常便利的拜年工具不可的地步。就象有的网友说的那样,“短信拜年不过是一种过年风俗的演变,所以还是顺应这种演变为好。现在人们的交游圈子更为广阔,除了自己的亲朋好友,还有上级、下属、生意伙伴,以及有可能以后会用得到的“一面之交”。尤其像他这样生活在广州的外地人,总不能把这些人一家一家都跑到吧。所以,发个短信,表示自己还记挂着别人,其实是非常好的拜年方式。实际上,收到短信的人,也根本不在乎发的什么内容,只要收到了,就会会心一笑,这已经足够了”。我对此观点,则是持非常肯定的态度,因为我自己虽然也常常被这种短信拜年所困绕,但是,事后,我还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愿意接受。因为“只要收到了,就会会心一笑,这已经足够了”。所以,短信拜年还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至少在目前是这样的。更何况短信拜年与其他的拜年方式相比,除了方便以为,还少了许多不必要的诱惑呢!因此,我们不要因噎废食。

    稿源:红网 作者:俞贤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310,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