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庄:新官上任易“三把火”难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2日09:57 《小康》杂志

  老包无私,曹参无为,“三把火”的效果,全在官员的心胸里。

  ★文/南庄

  历代以来,各级官员的上任都属非同寻常之事,因为在官员上任的背后,不但身负朝廷的重托,更凝聚着无数百姓的期望。实际上,无论出于何种考虑,许多为官者在上任之初总会有一些引人注目的举措,当其履新时,或出台几项新政,或干出几件政绩,以表明自己将在任期内开创一番新气象。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延续几千年的官场传统,即俗话所说的“新官上任三把火”。

  按照古代官场的惯例,地方官员们上任初,有一系列事情等着处理,概括起来大致有拜庙拈香、清仓盘库、阅城巡乡、清理监狱、对簿点卯、传考生童、悬牌放告、回拜缙绅、张贴告示等等。待走完这一套程序后,多数为官者便会选择几件“急务”,以独特的方式进行处理,以此来树立自己的威信,或者达到某种目的,这便是所谓的“三把火”。而这“三把火”烧得如何,也可从一个侧面看出为官者的能力和品格。

  “烧”与“不烧”需思量

  在封建专制时代,为官者被视为一方“父母”,其一举一动自然直接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当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时,为官者其实根本用不着费尽心思去烧什么“三把火”。西汉初年,在汉高祖刘邦及其大臣萧何等人的努力下,制订了一整套与民生息的正确国策,迅速使经历多年战乱的国家安定下来。而在萧何去世后,继任的丞相曹参,就没有按官场中的惯例来个“新官上任三把火”。奉行“无为而治”的曹参,只是认真选拔了一批人才后,便老老实实地按照前任萧何的规章来办,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规曹循”。或许对曹丞相的无所作为不满,刚继位的汉惠帝刘盈曾把曹参叫来责备了一番,不料曹参反问道:“请陛下自己想想,您和高祖皇帝谁更英明神武呢?”惠帝赶紧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曹参又问:“那陛下您看我跟萧何谁更贤能呢?”惠帝又说:“依朕看,您好像比不上萧丞相”。于是曹参说道:“陛下您说的是,高祖皇帝与萧丞相平定了天下,制定了明确完整的法令。陛下您垂衣拱手、无为而治,我等臣工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惠帝一听,顿时无言以对。正是由于曹参没有为了个人的虚荣而随意“烧火”,西汉王朝又继续平稳发展了多年。而从中真正得到实惠的百姓也以歌谣赞美曹参:“萧何为法,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因宁谧”。

  火要“烧”在点子上

  不过在多数情况下,由于封建吏治的腐败,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往往盼望清官降临,希望他们到任后能凭良心办事,明察秋毫,惩治贪官,革除弊政,谋一方之福利。在这种情形下,“新官上任三把火”就显得尤其珍贵了。

  宋代著名清官包拯,一生历任多种官职,而每到一地,他都能够体察民情,不畏权贵,执法公正,因此深受百姓爱戴。在升任三司户部副使(

财政部副部长)之初,他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巡查全国各地,不辞辛劳地深入下层人民中间,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很快,他听说朝廷下令在秦陇斜谷一带专门置办造船用的木材,而当地官员常借机随意摊派征取,给百姓造成了极为沉重的负担。包拯不顾地方权贵们的阻挠,如实上奏朝廷,最终使百姓免除了这些摊派。过了不久,他又听说江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百姓们因饥饿而被迫流离失所。包拯立即下令开仓放粮救济百姓,以解燃眉之急。此令一出,其他官员都为之震惊。因为按照当时的行政惯例,开仓放粮可是一件大事,必须事先请示皇帝,得到批准后才能行动。但包拯考虑到当时情况紧急,如果将文书送到京城,再等待批示下来,要等上几个月的时间,到时候百姓不知要饿死多少人。所以他丝毫没有考虑自己的乌纱帽,而是一边派人急奏朝廷,一边果断地开始放粮,终于使很多百姓度过了一场劫难。与此同时,有些地方官员却不顾百姓的死活,一心想着自己的官位,虚报政绩,隐瞒灾情,甚至还反过来逼迫百姓交粮卖米。看到这种情形,义愤填膺的包拯当即给皇帝呈交了一份报告,痛斥不法官员的可耻行为,要求对他们予以严惩。最终,皇帝采纳了这一建议,而包拯也因此被灾区人民称为“再生父母”。当后来担任开封知府时,包拯又烧了一把轰动一时的“火”。原来当时官场规定,百姓要申冤告状时,一律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而必须由官府的办事人员转呈,结果就产生了各种形式的司法腐败。但包拯上任后,立刻废除这一弊政,他下令打开官府正门,使告状者能够直接到他面前陈述冤情,一时万民称颂。因此在多年以后,民间仍流传着“关节不到,有阎罗老包”的说法。

  明代的海瑞是与包拯齐名的大清官,作为父母官的海瑞,每到一任都能烧出几把惠及百姓的大“火”。1569年复天,海瑞被任命为南直隶巡抚。由于当时海瑞的名声已传遍全国,江南一带的很多贪官赶紧自动离职或请求他调。就连一位向来飞扬跋扈的宦官,也乖乖地把轿夫由8人减至4人。 果然,到任以后,海瑞就将三十六款“督抚条约”公布于辖区各府县。条约规定:巡抚出巡各地,府县官不得出城迎接,但巡抚可以传询耆老听取他们的控诉;巡抚在各府县逗留,地方官供给的伙食标准为每天纹银二钱至三钱等等。所有这些规定,都在极大程度上革除了当时官场的种种恶习。更令人称道的是,海瑞为了打击辖区内富豪对贫农土地的侵吞,毅然推行大刀阔斧的政策,勒令那些横行不法的大地主退还百姓的农田。有个大地主徐阶,乃是前任宰相,其家人依仗他的权势强占土地达几十万亩。尽管这位徐阁老早年曾对海瑞有救命之恩,但大公无私的海瑞仍责令徐家退还多占之田,甚至还逮捕了徐阶的弟弟徐陟。一时之间,百姓都对海大人称颂不已。

  情系民生才能“烧”得好

  毫无疑问,像包拯和海瑞这样的清官,正是由于他们情系民生,严守法纪,所以才能在“新官上任三把火”后赢得百姓的真心爱戴。不过话又说回来,初任者,如果仅有良好的愿望,也不一定能烧好这“三把火”。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在任命宰相后,一心要改善国家的局面,由此推行了声势浩大的变法,可谓雷厉风行,但结果呢?尽管从其内容来看,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好的,但由于考虑欠周以及用人不当等原因,改革反而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而受益的仍是那些贪官污吏。据历史记载,当时广大百姓对王安石的新法都怨声载道,以至于有的村妇在喂鸡时,嘴里居然念叨着“安石,进食!”最终在一片指责声中,王安石的这“三把火”迅速熄灭了。

  至于有些人,其为官的本来目的要么是中饱私囊,要么是沽名钓誉,其到任后所烧的定然是几把“邪火”了。古代有个笑话说:有某官员,其为人贪鄙不堪。有一次他到某地上任,在敬拜城隍庙时,看见神座两旁悬有一些银锭,赶紧对手下人说“与我收回 ”,手下人回道:“此假银耳”,不料该官竟恬不知耻地说:“我知道这是假的,但今日新任,一定要取个进财吉兆”。实际上,在封建时代,类似的官员比比皆是。

  更有些为官者,当其到任后,打着关注民生的旗号,到地方上装模做样一番,到头来却对百姓横加勒索,大捞油水,最后还公然向上级虚报政绩,邀功请赏。遇上这样的官员,百姓也只有祈祷,希望他们别再一时性起烧什么“三把火”了,还不如像西汉的曹参那样无为而治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