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渔:新排队时代来临的现实隐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7日05:23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作者:张若渔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媒体曾经不约而同地发出欢呼:百姓生活告别排队时代。而今,我们渐渐发现,排队又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常态:上学排队、买房排队、购车排队、直到生孩子、看病,统统要排队。这是一场轮回?还是一次倒退?(4月26日《现代快报》)

  排队时代的昨日重现,显然不是一场兜圈子似的时代轮回,更不能说是开历史的倒车。在我看来,一样“排队”,两样“本质”,彼“排队”与此“排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前者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力的落后,而后者见证的是公共品供给的短缺和低效。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中国改革处于发轫和开拓阶段,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举步维艰,短缺经济的阴影挥之不去,“排队时代”由此蔚为壮观。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今天的时代早已告别了短缺经济,老百姓的腰包也不再那么囊中羞涩,但公共品供给在有意无意中充当了配角,公众在此前被空前压抑、而今普遍激长的公共品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被严重忽略。

  众所周知的事实是,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一直以发展经济、提高社会生产力为己任。这种改革思路历史地看当然没有错,它的践行也确实造就了公共财政的日渐充裕、公众消费能力的大面积攀升。然而问题是,公共财政和私人账户的齐头并进,如果没有公共品供给的丰富相匹配,那其终极意义和价值又在何处?

  有学者振聋发聩地指出,目前中国主要矛盾的判断应该摆脱改革前期和中期的认识,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代之以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笔者深以为然。

  要想再一次走出“排队时代”的泥沼,实现社会螺旋式上升,无疑,经济发展具备公共品质是必由之路。这不仅在于公共财政愿意拿出更多的钱来建设更多的学校、

医院、铁路线、经适房、公民休闲娱乐和健身场所,更在于公共财政所提供的这些公共物品本身真正具有坚强的、不可摧折的公共性,并为此而进行制度设计。

  诚然,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之中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但不容忽视,经济发展本身的终极目的本就是为公众服务。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讲,以自由来看待发展,而我想进一步说,以公共看待发展——或许这句话更符合也更裨益于中国现实。

  张若渔(湖南 高校教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