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仁平:不必为中国成功论欣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1日15:45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时评:不必为“中国成功论”欣喜

  单仁平

  预测中国经济何时超越美国,早已不是国际舆论的新鲜话题了,最近又出现了一个小高潮。最新一期美国《新闻周刊》的报道称,中国经济将很快超过美国。两天前,俄罗斯科学院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上周末,美国中情局也发表报告称,中国经济早就是世界第二了,并将在两年后超过美国。除此之外,美国高盛公司、世界银行、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等诸多研究机构最近也在调查报告中做出了类似的断言。对于这样的断言,我们估且称之为“中国成功论”。

  从近二三十年西方舆论看待中国的变化看,“中国成功论”是继“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又一种新观察。相比于前两种论调,这种新观察造成的影响,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人的心理中都会有一定的正面意义,甚至有人会感到异常欣喜。毕竟,对于历经百年屈辱的中国人来说,被人说成“成功”,总比被人指为“威胁”或“即将崩溃”要好得多。但是,问题在于,这种世界对中国的新观察并不是对中国发展的客观评价,而是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它有着非常复杂的一面,既会给中国未来的发展带来有利影响,也会造成很多麻烦。

  西方人看中国的视角,民众与学者不同,民众更看重自己的体验,比如,当他们看到超级市场里摆的都是中国货,看到报纸上连篇累牍地报道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他们当然会对中国产生一种惊羡的感觉。而学者往往是根据他们掌握的数据和历史的经验来做判断的,其分析及其结果是建立在西方社会科学体系下的计量统计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的。比如,这次《新闻周刊》调查结果的四大依据就是中国今年第一季度的增长率、消费品市场的增长、钢产量、生产和加工组装量等,并附上占世界人口56%的18个国家的民意调查。这两种对中国的观察都是浅表式的,它们只看到了中国过去30年的变化比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快,却忽视了中国发展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加大、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等,以及未来的不确定因素及诸多风险。一位到美国旅游了一周的中国人曾有过这样的断言:“中国有那么多农民,而美国那么大,可没见几个农民,仅此一点,中国经济恐怕就不可能在三十年内达到现在美国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中国成功论”依然没有摆脱“大国兴衰”的西方传统逻辑。无论是先前的威胁论或崩溃论,还是现在的成功论,都是以一个大国的兴盛就等于另一个大国的失败为代价。这种思维逻辑深深地影响了西方人对中国崛起的看法。在这种逻辑基础上的“中国成功”的判断,当然无助于对中国依然存在的种种问题有清醒的认识,也反映不出中国发展会促使世界共赢的真实意图,更不能解释超越欧美主导的西方规则和框架的中国崛起模式。因此,伴随着“中国成功论”而来的,除了惊羡之外,可能还有挑剔、猜疑、防范、嫉妒、恐惧的目光和无端的指责,甚至要中国承担力所不能及的一些义务和责任。事实似乎应验了这种判断,就在这个月多家媒体传播“中国成功论”时,美国斯坦利基金会公布了一个报告,提出要竭尽全力地“减缓中国崛起的速度。”

  “中国成功论”的出现预示着西方人正在前所未有地关注着中国的发展,它还预示着未来会出现更多的有关中国的断言。别人怎样评说我们,那是别人的事情,但对正在经历迅速发展而又从未有过大国体验的国人来说,重要的是要保持一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精神,面对各种各样的评价作好应有的心理准备,既不怕“棒杀”,也不因“捧杀”而盲目乐观,以一种冷静、客观的心态来准确把握国际舆论的走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