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宁:拯救太湖,痛下决心还来得及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4日14:33 东方早报

  早报首席评论员鲁宁

  由于采取了一系列应急举措,至昨日,本次太湖水污染危机已稍有缓解。

  然而,沿湖两省一市和社会各界须清醒看到,“引江济太”只治标。何况,长江水也不干净,整个长江中下游水体早已呈现为重度污染。

  太湖水乃苏、锡、常、嘉、湖5座沿湖城市的主要生产、生活水源。太湖又系黄浦江的主要水源之一,迄今亦是上海重要的生活水源地。

  本次太湖污染的主要受害城市为无锡,无水可饮的困境上海人并无直接感受。上海人甚至早已忘却,1991年太湖暴发首次大规模水污染,当年主要以黄浦江作为取水水源的上海,曾经历喝异味自来水281天的历史记录。

  太湖首次暴发大面积蓝藻始于2001年,此后,太湖蓝藻污染年年暴发,并以本次污染程度为最烈。不到黄河心不死———只因这一次受污染危害的已不光是淡水养殖业,而是几百万人口的饮水安全,沿湖政府才仓促应对,舆论才如此聚焦太湖。

  太湖水污染发端于1980年代初期乡镇工业之兴起。1990年代中期后,

长三角经济起飞,流域内城市(镇)化进程加速,外加2000多万外来人口进入太湖流域定居,以及作为太湖调蓄水源的长江的持续污染,构成了太湖水质在15年间快速恶化的主要原因。1998年太湖设170个污染监测断面,四类、五类水质已占70%。如果严格执行国家饮用水标准,10年前的太湖水已不适合人畜饮用。

  还引用1998年的调查数据:太湖湖面2200平方公里,总蓄水量44亿立方米。可就在那一年,每年排入太湖的生产生活废水业已达45亿立方米。也就是说,10年前,太湖已成长三角核心区域内最大的“天然污染盆”。

  由此,紧随淮河治污“零点行动”,太湖治污“零点行动”在1998年年底启动。该行动的依据起源于同年初国务院发布的《太湖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该规划明确规定太湖治污由江浙沪两省一市分三个阶段共同完成:第一阶段确保1998年底前太湖全流域工业企业、集约化畜禽场、沿湖宾馆排放废水达到国标标准;第二阶段到2000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出入湖的主要河流水质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实现太湖水体变清;第三阶段2010年基本解决太湖富营养化问题,湖区生态系统转向良性循环。如今回头看,太湖“零点行动”之后,“共治太湖”再无大的建树。

  细心的读者当已发现,此文引用的数据十分“陈旧”,我们坦诚相告,由于太湖治理无果而终,不光恢复太湖之美几成纸上画饼,对太湖的监控也停留于上世纪末的认知水平。时至今日,人们对太湖存在“两个不清”:不清楚各种污染物的构成比例;不清楚10年来新增污染物的数量和强度,甚至湖区新增的淤积库容都是一笔糊涂账。惟一新出现的估计数值是,10年间沿湖新增畜禽及淡水养殖业每年直排入湖的污水,相当于一座1800万人口大城市一年的生活污水总量。

  湖是有灵性的,太湖的灵性不堪遭受如此蹂躏,势必以

水危机的方式报复贪婪的人类。如今,我们仍热衷于清议“就水论水”治不好太湖,仍抱怨太湖治理缺乏跨行政区域的水环境监管政策,甚至上升到法制缺席层面。可是,这并不是太湖保护与流域发展这对尖锐矛盾的根本所在。根本矛盾在于流域内包括外来人口在内超过4500万人口的生计、税收、GDP增幅以及粗放式发展方式,早已大大超过了太湖水环境能够承受的最大极限。

  上述道理,乃至如何才能真正治理好太湖,沿湖各级政府及大大小小的利益相关方,其实皆心知肚明,真正难以割舍的就是各自的眼前利益。并非耸人听闻,真要挽救太湖,最根本的先决条件是,果断减缓流域内的工业、养殖业和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腾出时间施行流域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反之,照此下去,太湖很有可能在下一代人手里退化为长三角核心区内的一大片沼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