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日明:高考改革关键要破除行政主导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5日15:48 中国网

  作者:聂日明

  当前的高考是中国“考试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以高考为代表的招生与人才选拔体系,自1978年一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各方均对作为选拔方式的高考的有效性有所置疑,在实际操作中,也有复旦大学试行自主招生等多元手段,但高考的统一招生的实质并没有改变,甚至某些部分有强化的趋势,例如今年4月份教育部提出的建立“高考题库”以取代人工题库等。

  统一的招生考试制度在中国自古到今都举足轻重,也影响了东亚的不少国家,高考自文革后恢复以来一直是高等院校入学最重要的途径,而在研究生学历越来越重要的今天,研究生入学考试大有赶超高考的势头。与此同时,以考试为核心的机制在选拔人才方面总是力不从心,而面试等辅助机制却又总陷入不公平的争议。

  考核考生的知识、识别优秀的人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总的来说无非是两个,一个是标准化考试,如中国的高考、美国的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另一个则是教育专家系统。前者一般是通过标准化的试题以测试学生的知识,优点是有统一的标准,容易实现公平,而缺点也由此而来,因为人才的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份标准的考卷选拔出一个优秀人才的同时流失是成百上千的人才,并且在统一招生的体制的约束下,原本为选拔手段的考试却成为教育的内容,而且由于大学扩招,导致本科生学历贬值,“考试教育”的趋势又从九十年代的初等教育逐渐蔓延到高等教育领域,如不少大学招生的口号就是“考入研究生的比率”。

  但很不幸,中国的教育专家系统不仅受制于当前体制,发挥的作用有限,而且面临着极大的“信任缺失”:首先在行政主导下的面试、特长加分等方面,相应的专家缺乏激励去发掘优秀的学生,因为选拔的学生好与坏对他们自身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这时候权力寻租和消极怠工就不可避免;其次中国各系统内出现的权力寻租等腐败现象则给了“教育专家考查考生过程存在腐败”足够的想象空间。

  在此看来,高考这一形式,实质上是目前体现高等教育招生公平最后的法宝。任何不成熟的改革,都有可能引起不可预计的后果。高考在今天之所以一面备受指责,一面又继续运行,正源于此。但“考试”从来就不是教育的目的,更不能替代教育,由高考这种统一招生体系而派生出来的考试教育必须改变,为一时的形式公平假象所迷惑,而放弃改革,丧失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景。正如全国

人大代表范谊在两会时说的那样,在今天,“高考以及它所派生的应试教育已经使我国的教育迷失了方向,失去了教育的本性和灵魂;扼杀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创造冲动;它使我们的民族习惯于接受和模仿。”

  支持高考的人口口声声挂在嘴边的“公平”,在实践中更大打折扣。如在制度上,大学嫌贫爱富、亲近疏远,如清华北大

复旦等院校在学校本地招生人数远远高于其它地区,由于高等院校多数集中于发达地区,在这一点上,统一招生的高考不仅没有促进公平,事实上却形成了“优权法案”,己经极大地损害了教育公平权,使得教育公平问题恶化,同时派生出若干新的问题,如“高考移民”等等,引发不同利益群体的争执,无法收场。

  除了制度化了公平扭曲,由行政主导下的统一招生考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会存在数目惊人的教育腐败。两会期间,洪学柱指出,

高考招生长期以来在一个高度封闭的环境内短暂运行,客观上形成权力和信息的垄断,为少数“寻租者”提供了暗箱操作的便利。权力导致腐败,不透明并且绝对的权力则无可置疑地存在腐败。

  很显然,讨论高考等统一招生制度是采用考试还是面试问题,症结都在于“统一”。正是因为教育行政部门在命题、考试时间、报考与录取标准、招生人数等方面的束缚,才使得高校丧失了招生的自主权,招生人员客观上是对政府负责,而不是高校。如果招生是高校的独立行为,出于对长期的声誉的维护,学校(如校董会等)有足够的激励去约束招生的行为,以选拔出优秀的学生,并防止教师在此过程中出现无能(无法鉴别优秀学生)与腐败,学校之间的优胜劣汰最终会形成最优的招生方案。

  然而当下高校并没有自己的“学校本位”,学校代理人及管理员由行政机构任命,学校的资源于行政调拨,而行政机构又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甚至没有动力去考核大学业绩,学校长期声誉变成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谁会关注招进来的学生是好还是坏呢?周其仁教授早就感叹,这个问题难道和20年前国有企业缺乏“企业本位”的现象不一样吗,但有谁把这真正听在耳里?而没有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单纯地就表面问题争讨,引发的只是口水,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作者单位: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

  作者声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