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平:高考制度该改也能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8日08:10 南方新闻网

  中国观察 之杨东平专栏

  高考制度恢复30周年之际,对于过来人而言,主题是怀旧和纪念;但对于千百万仍然挣扎在“应试教育”苦海之中的青少年,对于面向未来的中国教育,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变革的主题。

  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基本制度,高考制度的合理性、重要性众所周知。如同没有人要完全否定或取消高考制度,对于高考制度的局限性、弊病和负面价值,人们也具有很高的共识。例如,以记忆性知识和解题技巧为主的考试内容、高强度的应试训练,不仅损害了一代人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产生具有创造性的优秀人才。一张考卷考所有人、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方法,并不能有效地区分识别各不相同的人才,达至适才适所、因材施教。高校招生自主权和学生选择高校权利的丧失,不利于高校的自主发展,难以形成高校之间通过提高质量和改善服务来吸取优秀生源的竞争。公众对严酷的“应试教育”、中小学教育的畸形化深恶痛绝,要求变革教育的愿望十分强烈。

  社会对教育体制改革的强大压力,源于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际化、全球化的人才竞争,迫切需要改变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以循规蹈矩、统一规格等为特征,生产“标准件”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要求培养个性发展、具有适应性和创造性的人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超过21%,供求关系已经极大地改善,应当更多地体现教育的民主性,扩大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

  高考制度上连接高等学校制度,下影响中小学教育,具有强烈的指挥棒作用,在教育制度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是推进实质性的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恰当的“突破口”。将高考改革提到重要的议程,提速高考改革,可以说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近30年来,高考制度也进行过一些改革,如分省招生、考试科目的改革、网上录取等等,但应该说改革的内容较少、层次较浅,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看到,任何制度都是人设计出来的,没有什么制度是一成不变或不可改变的。将高考制度的重要性、牵一发动全身的复杂性视为不能改革的理由,将不改革作为最安全的决策,无视千百万青少年的幸福,并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置于危险之中,是完全不可取的。

  一场理性、渐进的、实质性的教育体制改革,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就高考制度改革而言,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即考试制度(考什么、怎么考)和招生制度。简而言之,在考试制度方面,首先是考试内容改革,从目前的知识水平考试转向能力水平测试。各国的入学水平测试,基本都是能力水平考试,如SAT和GRE,我国的国家

公务员考试也是能力水平考试。这一改变对中学教育具有重要的引领意义。二是考试科目多轨化。目前文科、理科两套考卷的分类,仍过于粗疏,可考虑设置文科、工科、理科、艺术等不同类别的考试,以及适用于研究型大学、普通高校和高职教育考生的不同考卷,以利于识别、选拔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三是改变一考定终身,将高考由一次改为多次。为降低成本,可考虑在较短的时间间隔内(例如在休息三天之后)举行第二次考试,如同田径运动员在赛场上有不止一次试跳的机会。至于综合素质评价,由于目前的道德环境,不宜提到操作性的层面,可以进行长期的探索研究。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设想,一是通过增量改革和高校资源的合理配置,逐渐均衡各地的录取率差距,改变“倾斜的高考

分数线”的现实。二是矫正、改变重点高校招生本地化的现象。三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减少乃至取消某些高考加分的特殊政策,维护录取公平。四是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五是赋予学生选择高校的权利,学生可以平行地填报若干所高校,可以同时获得多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从而由学生选择高校,等等。

  上述的各种设想,都需要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设计和相应的配套措施,需要实验和试点,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高考制度改革还有许多其它方面,仅就上述的这些内容,就不难看到高考制度具有很大的改革空间和现实可行性。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关键是要启动,要行动,而不能无限期地延误。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

    来源:

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