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稻:高考作文所传递的真实与美好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8日08:14 南方新闻网

    作者:三季稻

  今天,我要作诗一首——

  春夜喜雨

  心中的一泓清泉

  传递

  有句话常挂在嘴边

  要说爱你不容易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季节

  行走在消逝中

  怀想天空 诗意地生活

  一步与一生

  必须跨过这道坎

  我能

  我不禁佩服自己的诗才,写得多好啊。有温情,有励志,有婉约,有刚硬,起承转合,一个也不少。按余秋雨老师的要求,这是文学青年的坯子,假以时日,可发出“千年一叹”的文化韵味;如果按余光中先生的眼光,则是“花花公子式”的风格,该打的。嘿嘿,实在是对不住,这首情诗各行文字,分别是今年京、赣、粤、津、鲁、闽、浙、苏、沪、辽等地的高考作文题目。

  看来,作文题目与“个人”靠得越来越近了。1932年

北京大学入学考试的作文题是《艺术与人生》或《科学与人生》,有那个时代青年人口头上是“人生”、“反抗”的调子;1936年的是《试述五四运动以来青年所得之教训》,完全是策论的要求,是严肃端正的政委面孔;1946年西南联大联合招生的作文题是《社会与人生》,也是沉重得让人咬牙切齿。家仇国恨、救亡图存,时代的印记,也在作文的字眼里。如鲁迅所说,“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谁还有这许多闲工夫,来赏玩琥珀扇坠,翡翠戒指呢。”所以,以“诗意地生活”为玄想,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来解读情感的温柔、曼妙,说明作文的调子变了,还可以嗅出点人本的气息,毕竟,我们有了与以往不同的生活。

  当然中间也有反复。恢复高考的1977年的作文题是《我在战斗的这一年》,次年是缩写《速度问题是个政治问题》,基本上是政工干部的强项。类似的题目,我们希望它彻底地“行走在消逝中”,这才是年轻人和家长的福气,也是每个公民的福分。

  我想,高考作文,仍然有主题正确、格调高雅、内容健康积极的尺子,离真正的“吾手写吾心”恐怕还有些远。倘若一个早慧的学生,在作文里认为《我能》有替某移动运营商品牌作广告的嫌疑;或者,把《要说爱你不容易》,写成真正的残酷青春,像电影《十三棵泡桐》那样;再或者,《必须跨过这道坎》命题,写的是自己的父母被不规范的股市套牢,那就未必能得上可观的分数了。

  看来,自由地作文,真实地表露,也必须跨过一道坎。即使在作文命题中,仍然有这样的瑕疵。浙江的题目《行走在消逝中》,有如此说明,“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这样的叙述,有一种“文化苦旅”的味道,在兄弟看来,这不是指向内心的文字,是真正的媚俗(Kitsch“刻奇”)(见景凯旋先生拨乱反正的长文《关于“刻奇”》)。

  那种来自开放心灵的真实文字,带着自由思考和个体生命的印记,是我们的作文传统里紧缺的。多年前,读到了沈从文先生日记里的一句话,“今日见一大胖妇人从桥上过,心中十分难过。”平淡、蕴藉、温暖,让人会心。借用今年广东高考的题目,在作文里,我们要“传递”的是真实、自由的思考,以及,美好的人性。

    来源:

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