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生:珍惜高考机遇 淡化统考一途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8日10:26 长城在线

    作者:马龙生

  前些年,看到考场门前那黑压压一片的“陪考”家长,心中总有一种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这到底有什么用?是孩子因为有家长在场外相陪能更好地发挥,还是怕孩子出点意外家长不在跟前造成终生遗憾?别看这个疑团我好几年没能解开,可是,就在我的孩子也面临高考时,我却同样义无反顾地加入了“陪考”行列——那种近乎立体的裹挟,相信是谁也扛不住的。

  其实冷静思之,“陪考”仅是“高考病”的症状之一。看看那些神经已快绷断的的考生;想想那些不知到底该奉献点什么、恨不得把自己碾成末也要为孩子增加一星半点希望的家长;瞧瞧政府官员带队检查夜间施工、晚上扭秧歌的老人们自觉停下几天、公安交警一路绿灯保高考的良苦用心,真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重要。

  高考热到这样的地步,相信谁都会把这一切记到“未来竞争”的账上:竞争日益激烈,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好大学,何以谈前途?尽管这几年大学生就业难等负面新闻屡见不鲜。但是从另外的角度说,有个大学文凭,起码还有一块“职场敲门砖”,否则就业过程将会更难,就业质量更无保障。存在决定意识,在这样的背景下,想让高考不“发烧”那倒真的有些不正常了。

  前几天我从一篇网文中读到德国的高考制度:上大学几乎可以不用参加选拔考试,完全是“宽进严出”,修不够学分别想毕业;而且人们也并不是都那么魔症般的想上大学。这个信息起码向我们透露了这样的信息:一是人家的教育观念不一样,可以不用考试,可以宽进严出,只要真想上大学,几乎都能如愿;二是人家在大学教育上有足够的物质条件,大学的数量、质量能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三是在成才观念、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上,根本没有那么强烈的“文凭情结”。人家的“有”,正是我们的“无”,中国人“高考改变命运,文凭敲开职场”的现实国情,又岂是短时间内能够改变的?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我就是当时应考大军中的一员。29比1的录取率,使我没能挤上这座“独木桥”。此后我边工作边上学,从中专到大学,断断续续一路读了近10年,快40岁时才圆上了自己的大学梦。

  去年,我的女儿大学毕业后,我将我们两代人的求学经历做了对比后认为,别看我的求学没有她那样“正规”,在计算机、英语能力上比不过她,但是在知识面、信息量、人文思考能力、举一反三能力上,她远远比不上我。这起码说明,对于统一招考这样难得的机遇,当然还是要珍惜。但是只要有一颗好学上进的心,人的成才之路就决不仅仅只有统考这一条。能否考的上,能否考的更理想,大可看的淡然一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