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市场反对高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1日09:06 南方新闻网

  中国观察 之秋风专栏

  某报前段时间做恢复高考30年纪念专刊,采访我作为一个标本。在采访过程中,我特别强调了两点:第一,我不认为按照一个分数线在全国统一录取是公平的,因为这样的标准对于很多具有其他才能的学生、对于培养目标各不相同的学校是不公平的;第二,即使我当年没有考上大学,也未必就十分糟糕。我也许成不了学者,但境遇未必就一定比现在差。然而,记者整理见报后,不见我的这两个重要补充,我成了一个通过高考跳出农门,从而改变个人命运的标本,令人哭笑不得。

  关于公平的问题,暂且不说。而我之所以说后一点,乃是因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今天的中国,经济活动是主要通过市场进行,高考根本就不再是一个人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机会了。我有一些中学同学,他们没有考上大学,但现在的家庭财富显然要比我多,对社会的福利贡献也很可能远多于我,更不要说无数成功的私人企业家都没有上过大学。这其实是市场的常态,而不是反常现象。

  鉴于此,今天依然把众多赞美毫不吝惜地给予高考制度,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情。人们赞美高考的理由是,高考让很多生在农村或者被发配到农村的青年,有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或许是唯一的机会。但是,作如是想法的人,完全忘记了中国社会过去三十年所发生的最大变化:市场逐渐发育,并把人们从单一中心控制的资源分配体系中解放出来,因而人们可以相对自由地突破计划经济时代构筑的城乡隔离壁垒、阶层隔离壁垒。

  相反,高考式的公平,其实只不过是由一个至高的权力中心,按照单一的形式化标准,将享受特权的资格和稀缺的利益、名誉等等分配给少数人。整个社会动员起来争夺少得可怜的特权资格:一方面极少数人通过科举、高考的独木桥改善自己境遇,另一方面是绝大多数人被锁定没有权利、没有机会的状态。人们通过高考式公平所追逐的对象,是少数人可以享有的特权,而不是人人可以享有的自由。

  相比之下,市场提供的机会几乎没有门槛。任何人都可以跨出农门。所以,过去二十多年,中国数亿农民脱离乡村,到沿海工业区、到城镇经商、工作,定居、生活,人数恐怕远远超过

高考录取总数。因此,给底层民众提供大量机会的,显然是市场,是自由度趋向扩大的社会秩序本身,而不是高考。这是最普遍的公平。

  市场相对于高考,更有助于社会公平的途径,不仅在此。高考带来的利益再分配是由单一的权力中心进行的,这意味着所有人都需听命于那个中心。按照单一标准进行分配,则意味着,人们必须强迫自己适应这个标准,整个社会的才能、知识、天赋的多样性受到抑制,这样貌似公平的分配过程,不具有任何生产性,反而会抑制社会的创造力。

  相反,市场是一个多中心、多标准的分配体系。在市场中,每个人都是分配的主角:你买这家企业的东西而不买那家企业的东西,就等于在资本、劳动、企业家才能之间进行了一次再分配,而且这个分配具有生产性,趋向于提高生产率。同时,市场的分配标准也是多元的。诚实、销售才能、企业家直觉、说服技巧、创新精神等等都可以让一个人成功。这样,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从而实现最大多数个人的收益之分别最大化。

  由此可以看出,市场与高考是两套性质截然相反的制度。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高考贬值之后,近若干年来,高考似乎再度被社会神化。与此同时,私人企业之发育受到抑制。这两个现象同时出现,并非偶然。两者其实都是权力分配资源的范围、强度再度扩大的产物。当政府权力扩大的时候,政府职位及享有垄断地位的商业岗位的租金值提高,其他私人职位贬值,而政府职位及垄断职位与高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高考对于考生及其家长的重要性自然提高。

  可以说,市场反对高考。在中国语境下,欲增进社会公平,就需要限制政府权力,进一步推进市场化,而所有这些都需要一项配套措施:废除高考制度--当然是现在权力控制的单一标准的高考。相反,市场需要与其性质相匹配的大学教育体系及大学录取制度。其特征正是市场的特征:多中心,多标准,让考生、大学、企业享有尽可能多的选择权,让考试不受权力控制。(作者系北京独立学者)

    来源:

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