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蔡方华:缺少公众参与何来环保风暴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2日09:02 国际在线
作者:蔡方华 太湖蓝藻暴发,把无锡拖入了一场水危机。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紧急干预,无锡市民的生活用水已经恢复了正常,但各个层面对于此次蓝藻暴发的反思并没有停止。就在这两天,有媒体报道,无锡下辖的宜兴市有5名官员因为环保监察失职,被处以不同程度的行政处分。人们由此得出结论说,无锡水危机引发了一场环保风暴。 太湖污染的原因很复杂,蓝藻暴发也并非都由宜兴的企业排污所导致,之所以宜兴市的5名官员吃了挂落儿,原因在于他们撞到了枪口上:就在无锡的水危机闹得正凶时,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在宜兴拍到了多家企业向太湖排污的现场画面。既然有如此“触目惊心”的画面作证,宜兴市有关干部自然脱不了干系,他们受到处分也就在情理之中。但要说当地掀起了一场环保风暴,未免有点言过其实。从5月底以来,无锡对439家企业的排污状况进行了拉网检查,但受到整改、限排等处理的企业不过25家而已。就是此次受处分的5名官员,无论其数量、级别还是管辖范围也都很有限。这样小型的、局部的“风暴”,对太湖的环境能够带来怎样的改善,显然还有待观察。 事实上,每一次环境污染引发公共事件之后,总会有一批地方官员受到政纪处分乃至法律追究。松花江污染发生之后,国家环保总局的领导引咎辞职。四川沱江特大污染事件之后,当地多名干部因渎职被判刑。环境事件的这种后续处理,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反映出整个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视,以及政府对人民群众生活的深切关心。 但是必须看到,地方官员对环境保护负责、为环境污染“买单”,并没有成为惯例和常态。撞到了枪口上,自然是难辞其咎;但只要没发生惊天动地的污染事件,地方官员该干吗还是干吗,企业要排污还是照旧。更恶劣的情形是,一些企业之所以敢于违法排污,经常是因为有地方政府的少数官员撑腰壮胆。就在前两天,《北京青年报》刊载了一篇专题报道,反映贵州铜仁市龙田村的几位村民,因为抗议一家非法铁合金厂排污,竟然被司法机关判刑。这样的事情虽然如此难以想象,但在一些不发达地区,却是经济发展的常态:出于各种原因,基层政府对污染大户施行强有力的保护,对人民群众的维权行动予以强有力的压制,最终导致企业排污的有恃无恐、环境质量的每况愈下。除非闹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否则,这种地方官员保护环境污染的做法就很难得到纠正。也许可以说,地方政府的不作为和包庇纵容,正是中国的环境问题层出不穷的根子所在。 有官员为环境事件负责当然是好事,但并不能让人感到多么欣慰。按照我们对环境保护现状的了解,要明白一个事实并不困难:突击整治并不能改变一个区域的总体环境质量,偶发的官场整肃也不可能祛除普遍的GDP崇拜。要想让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要想让人民的生活不被污染所挟持,除了要不断宣扬可持续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之外,恐怕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要把环境受益权还给公众,让公众拥有更畅通的维权渠道。如果不能把公众的力量引入到环境保护之中,环保风暴就不可能真正形成,环保事业就只可能是跛足的行走,永远也无法抵达绿色的远方。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