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王晓渔:高考可向研究生考试取长补短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5日02:16 新京报
作者:王晓渔(上海学者) 不管是从培养目标还是培养方式来看,研究性大学的录取方式完全可以也有必要采用研究生考试的方式。考生填报志愿直接是某所大学某个专业,该所高校的专业老师负责出卷和批卷。题目的多样化,可以从根本上冲击应试教育。 现有的高考改革思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向前学习,向民国时期学习,由各个高校单独招生;一种是向外学习,向美国等国家的考试制度学习,注重专长,但同时以基础能力测试成绩作为参考。 这两种思路都已有一些实践,比如近年来一些高校通过面试进行的自主招生就有些“向前学习”的倾向。可是从效果来看,并不理想,一个是考生参加面试的成本太高,另一个是部分高校没有理解面试的目的何在,有些面试只是把考试工具从笔变成舌头,题目本身的风格没有太大变化,这种口头的“笔试”事倍功半。 这两种模式不妨作为中长期借鉴对象,在短期内,最具借鉴价值的莫过于现在的研究生考试。 研究生考试不是不存在问题,或者不需要改革,但是不能否认,与高考相比,研究生考试在选拔人才上依然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研究生考试已经在中国实行多年,不存在太多上述水土不服的问题。即使如此,高考在借鉴研究生考试的时候也需要“取长补短”,而不是照搬。 不管是从培养目标还是培养方式来看,研究性大学的录取方式完全可以也有必要采用研究生考试的方式。考生填报志愿直接是某所大学某个专业,该所高校的专业老师负责出卷和批卷。题目的多样化,可以从根本上冲击应试教育。应试之所以具有可行性,主要因为试卷千篇一律,如果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试卷风格互不相同,虽然难以杜绝应试教育,但是应试教育的成本将会大幅度增加。 从录取过程来看,高考志愿的调剂方式往往先是在考生报考的高校里进行内部调剂,再是校际调剂,专业因素放在最后。 这违背了人才培养规律,求知首先要有兴趣。这也很容易导致人们根据录取分数评判专业好坏,比如通过分数高低而不是学术能力,人们轻易地断定一些学科优于另一些学科。事实上,学科本身不存在优劣之分。调剂范围应该像研究生录取一样,可以跨校但主要是在专业以内进行,不能跨过一级学科。这样也有助于建立专业评估的尺度,通过这种考试,很容易衡量某个院系在全国高校的专业排名。 高考借鉴研究生考试,不仅需要“扬长”,还需要“避短”。 比如是否需要设置全国统一的公共课考试,公共课考试由哪些课目组成?这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觉得国家不妨设置语、数、外等科目的公共课考试,但考生是否需要参加或者参加其中几门公共课考试,应该由具体的高校院系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还比如研究生近亲繁殖问题,这就要利用高考经验,通过在各省划定招生名额的方式予以限制。还有试卷的保密措施,需要像高考一样严格,未必要把出题人集中在一起,封闭居住到考试结束,但出题人必须要为自己的泄密承担相应的责任。限于篇幅问题,这里无法讨论具体细节,但毫无疑问,需要时刻避免“取短补长”的倾向。 遗憾的是,现在非但没有出现高考向研究生考试“取长补短”的情况,反而有研究生考试向高考“取短补长”的倾向,比如历史等学科的研究生考试恢复到高考的统一命题、统一批卷,这种“改革”的效果实在不让人乐观。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