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区域发展龙头之争:背后蕴藏优惠政策角逐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3日11:25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区域发展龙头之争:背后蕴藏优惠政策角逐
瞭望东方周刊2009年第9期封面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去谈及珠三角一体化时,借用“大哥”一词的有感而发,实际上也触及了中国区域发展过程中不可讳言的一个简单而又微妙的问题:要不要“大哥”?谁来当“大哥”?“大哥”怎么当?

  珠三角告诫大哥

  最典型的就是珠三角的机场,香港一个,澳门一个,深圳一个,珠海一个,广州一个,五大机场不断争斗,使得珠海机场停用,成了香港机场的货物运输点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陈安庆   广东报道

  2009年2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参加《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广州一定要有大哥意识”。 汪洋说,“大哥”意识不是以老大自居,大哥对弟弟、妹妹就是要礼让、憨厚,不能斤斤计较。

  一石激起千层浪。

  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在谈起他对“大哥”的理解时说,所谓“大哥”就是凡事要带头,要做好榜样,“大哥”要有大胸怀,不能凡事往自己怀里揽,要懂得与各兄弟城市分享。

  各地的争夺战,令人眼花缭乱

  作为华南的中心城市,广州一直被看作“庞然大物”。

  早在2007年6月12日,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就曾坦承,广州的领导干部过去在考虑问题时,往往以广州为界,抱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画地为牢,让珠三角“联动开发”流于空谈。

  朱小丹要求,干部们要“跳出广州看广州”,“广州是广东的广州,中国的广州,世界的广州。”

  20多年来,珠三角城市的发展波诡云谲。1979年珠三角地区开放后,深圳、珠海经济特区飞速发展,东莞、顺德、南海、番禺等广东“四小虎”异军突起,各领风骚。

  1988年,中山、珠海、南海、顺德等“几个小兄弟”甚至商议用7年时间,实现经济总量超越广州。

  “可广州呢?自恃大城市,自高自大,盲目自满。”原广州市市长黎子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说。

  广州市民杜永权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上世纪90年代初,广州的经济老大地位曾一度面临着被赶超。

  杜永权大学时期的一个生活细节令他记忆犹新:“1993年在大学读书时,广州本地的学生一般骑自行车,而来自佛山、东莞的许多学生则骑着摩托车在校园穿梭。”

  多年来,珠三角“各地诸侯争据”的现象,也让广东省社科院区域经济专家丁力深感忧虑。

  在丁力看来,这种“关起门来自己打自己,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做法,导致各城市之间的产业低水平复制,在宏观上导致资源低效率运营。

  “最典型的就是珠三角的机场,香港一个,澳门一个,深圳一个,珠海一个,广州一个,五大机场不断争斗,使得珠海机场停用,成了香港机场的货物运输点。” 丁力说。

  各地的争夺战,令人眼花缭乱。一时间,深圳要升级搞高新科技,珠海也要占据技术的最高点;惠州想承接深圳转移产业,东莞也早已急不可待;深圳搞创新科技园,东莞也在松山湖建立高新产业园区;广州搞了黄埔港、南沙港,深圳则立马建设了盐田港。

  一个台商眼中的广州

  做瓷娃娃起家的台商刘佳,1991年就来到广州,“刚来广州时,对广州的印象是:要什么没什么,做玩具娃娃,很多零配件都要从台湾买来。”

  尽管如此,广州当时依然是全国城市中最好的一个,甚至超过上海。刘佳在内地考察了很多地方,像南京、无锡,但那些地方都很破旧,都没有广州的繁荣。

  刘佳介绍,当初之所以选择到广州发展,是因为毗邻香港。此外,广州的机场有力地吸引了刘佳。因为有机场就代表广州已经国际化了,这也是效率的象征。虽然当年广州还没有他想要的原料,但他坚信,以后会有的。

  刘佳的产品主要销往欧美,之前企业规模最大的时候员工曾达到1000人,现在出口受阻、遭遇订单荒,只剩下100多人。

  18年前,刘佳初到广州时,原本计划建一座综合性的商业大楼,但因为当时土地政策有限,他的店铺是工业用地,不允许建成商业大楼,只能作罢。

  “广州有很大的优势,但前几年没有把握住,土地政策在十年前就应该松绑。”在刘佳看来,当时南海、东莞、顺德、中山均靠出让土地和招商引资,迅速发展起来,广州那几年的发展速度却有限。他甚至觉得,广州市在过去几年的发展当中,过于侧重对天河区和番禺区的开发,他所在的白云区发展却很缓慢。

  在金融风暴冲击下,刘佳正在探索转型。

  东莞许多台商开的玩具厂都搬往越南,但刘佳并不准备往越南搬。他已经对广州这座城市产生了感情。

  在刘佳看来,作为省会的广州,在政策创新方面比较拘谨,而那些非省会城市的领导就会比较胆大,政策也就相对灵活,敢于先行先试。

  珠三角龙头之争

  南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健心脏—— 珠三角,一直存在龙头之争。

  改革开放之前,作为广东省的省会,广州理所当然是全省的“大哥”。当开放的浪潮全面席卷广东时,深圳的崛起对广州的“大哥”地位形成了猛烈的冲击。

  1979年深圳经济总量是2亿,广州是47亿,相差几十倍。到2007年,深圳是6801亿,广州是7109亿。

  深圳有最热闹的人造景点世界之窗,广州有绵延千年的越王墓;深圳城市环境新鲜,广州大俗大雅;深圳更具现代气质,深圳宝安机场豪华,广州白云机场则是华南枢纽;深圳有盐田港,广州则有南沙港 ……

  在这场竞争中,广深金融中心之争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2003年1月,深圳市政府提出要把深圳打造成区域性金融中心,并出台“金融18条”。时隔一年,广州市政府也提出要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并制定了与深圳“金融18条”相仿的《意见》。

  2005年和2006年的广东省“两会”上,争夺达到了白热化。广州市的省人大代表提出把“深交所”迁移到广州的议案。作为反击,深圳市的人大代表也发出了“从广州搬迁一所高校到深圳”的声音。

  一时间,“广东一哥”的争夺战异乎寻常。

  有数据显示,珠三角各城市间的产业同质化程度高达80%。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丁力教授认为,市场不重复,产业重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市场和产业都相同,这属于一种过度竞争。

  其实,广州的突围从1996年就开始了。为了与周边城市错位发展,广州主动避开电子信息业,开始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汽车、钢铁、化工、生物制药、数控装备制造等“重化工业”的引进、开发,迅速成为国内第二大汽车产业基地。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相关专题 瞭望东方周刊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区域经济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