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虹口:以房换地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30日18:26  三联生活周刊
虹口:以房换地
  都江堰市虹口乡高原村村民贾学文靠种植猕猴桃为生。地震后忙于抢救猕猴桃,10月份有了收获。今年3月,他参加统规统建,新房已经奠基

虹口:以房换地
4月23日,都江堰市虹口乡街边的小饭馆里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气

虹口:以房换地
都江堰市虹口乡的百姓正在帮忙修复紫宽路

  虹 口

  记者◎魏一平  摄影 蔡小川

  如果说泰安村靠着青城山的知名度已经完成了从农业村庄到旅游村庄的转变,那同属都江堰的虹口乡则要晚半步。它还处在这个并不容易的转身过程中,但虹口乡的干部们却有着非同一般的雄心。

  去年地震后,本刊记者到达虹口乡的时候,连接虹口与都江堰之间的紫宽路(紫平埔至宽子沟)尚未修通,从而制约了救灾进度。直到5月19日,救援部队的大型机械才开进虹口,这也成为地震中成都灾区最后打通的一条路。这条盘旋在群山中间的双车道公路,是虹口与外界连通的唯一通道,另一条绕道向峨乡的烂泥巴路几乎不能跑车。现在,紫宽路沿途仍能见到许多被山上滚落的巨石砸毁的痕迹,因为要赶在地震一周年到来之前完全修通,封闭施工,我们只能步行一个小时后再搭摩托车上山。

  这天正是虹口乡赶场(即赶集)的日子。42岁的高原村村民贾学文用摩托车带着妻子来赶场,本来想买点生活用品,到底还是没舍得。最后,肤色黝黑的妻子只买了一套价值82元的化妆品。“女人本来就爱美,她买什么我不心疼。”贾学文瘦瘦高高的个子,说起话来两眼眯成一道缝。

  他执意要带我们去看看他的家。坐在摩托车上沿白沙河颠簸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了高原村,贾学文指着小山坡上的两座小棚子,“到家了,进来喝点水”。其实,哪里能进得去?!一间木棚子里堆满了从地震中抢出来的家具,另一间用水泥块砌成的小棚屋,大半部分让给了家里仅剩的3头老母猪,只留下一个两平方米大的小间,摆着一张沙发床,就是他们两口子的卧室。

  贾学文告诉我,地震后他一直住在山下的塑料棚里,一个月前,为了照料山上的猕猴桃,才从废墟里挑出来些水泥方砖搭了这间屋子。屋后的5亩猕猴桃幸运地在地震中存活下来,成为他家全部的希望。

  这也是绝大多数虹口乡百姓们的生计。去年在这里遇到副乡长高永强的时候,他就在为抢救猕猴桃忙碌着。虽然距离都江堰只有18公里,坐拥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由于交通不便,起步晚,虹口乡的旅游业在地震前并不十分发达。以猕猴桃为主的农业收入要占到全乡经济的一半以上。至今,虽然乡间道路两旁常常可以见到旅游指示牌,但每个村开农家乐的人家也不过两三户,大部分人还是靠种地为生。

  猕猴桃是种比较“娇气”的作物。再过几天,贾学文就要开始掐苗、修枝,两口子忙不过来,还得花钱请人,女劳力每天40元,男劳力每天要80元。接下来,5月份要开始人工授粉,6月份要用纸袋子把果子包起来,待到10月才能收果。行情好的时候,每亩地能卖个七八千元,但地震后,很多大老板不来收果子,去年能卖到三四千元就不错了,刚刚能收回成本。

  来自土地的收入固然算得上是农民们的长久之计,但生活的城墙并不坚固,不期而至的变故往往会轻而易举就毁了这一切。靠着两口子的辛勤耕作,贾学文的日子本来还算凑合,但前两年女儿查出心脏病,手术住院就花了13万元,靠着这两年打工和卖猕猴桃刚刚还完欠债。儿子去年高考成绩又不理想,只够了专科录取线,他不甘心又回到学校复读,虽然一年1万多元的花费让贾学文很吃力,但他还是咬牙支持了儿子的选择,只因为“娃娃读书才是真正的希望”。

  但现在来看,这种看似稳固的生产方式也快要告别虹口乡了。再次见到高永强是在都江堰市的一个小茶馆里,他正在跟几个开发商研究规划设计。“虹口的路不通,拉建材的大货车只能晚上跑,还经常一堵就是四五个小时,我们办公只能打游击。”高永强仍然在为重建进度缓慢而发愁,“去年冬天下雪结冰就阻断了重建,今年4月份之前全乡的开工面积只有30%多一点,至今还有很多地方不通水电。”

  去年5月,在救援现场,高永强最头疼的是如何找到7个过渡性安置点的空地。而今,这个眼前的问题虽已解决,但土地紧张始终是最根本的困境。高永强告诉我,单纯论面积,虹口恐怕算得上是全国最大的乡镇之一,364平方公里。但是由于大部分区域都是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森林,虹口沿白沙河河谷地带的洼地修建,全乡的建筑面积到2007年才只有3600亩,而地震之后的评估结果,其中又有1000亩不适宜建设。

  土地紧缺,对于以农为生的虹口来说,必须要寻找重建的突破口。好在虹口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帮了忙。作为全国距离省会城市最近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虹口至成都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加之乡内旅游资源丰富,几年来在漂流、攀岩等极限运动方面已经积累了一点名气,地震摧毁了脆弱的农业生产,更加强化了乡领导们要打造旅游乡镇的雄心。上海援建的蒲虹(蒲阳至虹口)公路投资1.8亿元,是重灾区对口支援的最大项目,也是虹口转身的起点。

  现在,虹口提出的目标是打造“中国山地运动度假旅游区”。以前,虹口有“水中麻将”之称,每到夏天,从成都开来的车子一直排到镇口,大伙就下来在白沙河边打麻将。现在,虹口显然已经不满足于只充当一个成都人来吃吃鱼、住住木屋的后花园,它要把目光投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为了实现这一雄伟目标,虹口拒绝了联建的形式,虽然去年8月这里曾经开张了成都灾区第一家联建超市。“小开发商涌进来会破坏虹口的整体规划,好资源我们当然不想让出去,为此延缓一些重建进度,我现在挨几天骂也值。”看得出,高永强是个实干型的基层干部。

  基于此,与青城山泰安村的统规自建不同,虹口选择了统规统建。全乡1500多户需要重建的家庭,选择统规统建的就有1164户。另一层现实是,对于绝大多数长年种地的虹口乡百姓来说,根本拿不出自建所需的资金。

  为了把有限的土地变成重建所需的资本,虹口乡采取了“以房换地”的方式,实行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按照2007年的统计数据,虹口人均建设用地为0.58亩左右,现在,老百姓每人只需拿出半亩地,就能住进由开发商建造的新房子里,标准是每人35平方米。开发商则利用征来的土地建设自己的旅游项目。考虑到给农民分一杯羹,开发商所修建的乡村酒店要比农家乐更高档,期望能够通过拉开消费档次带动旅游全面发展。

  如此一来,先前山里村庄散居的格局将被打破。虹口乡选择了11个永久性安置点,以集镇为例,地震前只有三四百人,现在的规划是1500人。按照高永强的计算,这样能节约出上千亩的土地可供开发。在有限的国家资助面前,社会性资本成为虹口重建的希望所在。

  现在,虹口乡的领导们多半忙于跟来自各地的开发商谈判,眼下看形势还不错。去年5月12日地震来临的那天上午,乡领导正陪成都的一个老板考察,有了共生死的经历,这个老板下定决心要把后半辈子留在虹口。去年9月26日,冒着大雨,这个老板投资的虹口乡集镇安置点奠基,高永强终于吃了一颗定心丸。到现在,高原村的投资项目已经谈妥,两个开发商共投入五六亿元。虹口乡的胃口越来越大了,乡党委书记马远见甚至奉劝那些开发商不要拿着养活老婆孩子的钱来投资,两三千万元的项目都算得上是底线。

  老百姓的顾虑也很快被说服。“今天的房子值10万元,5年后值100万元,你愿不愿意?”马远见信心满满,立志要把虹口打造成灾后重建的典范,他坚信“人的信心要比资源更重要”。然而,要抛弃祖祖辈辈留下来的生产方式,虹口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小。高永强坦言自己的担心有二:一是虹口的环境承载力,二是将来的景区管理。

  地震前的旅游高峰期,虹口每天接待的游客高达三四万人,但眼下看,将来的项目容量肯定要超过这个数。虹口会不会人满为患,还是个未知数。比硬件建设更漫长的是软件的成长,对于从来没有用过抽水马桶的村民来说,要完成从农民到景区居民的转变,可不是一年两年的过程。贾学文还没做好这种思想准备,说起农家乐,他总感觉很遥远,“还是种地来的实在”。■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灾区 重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