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重访映秀:复生力量显现生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30日18:26  三联生活周刊
重访映秀:复生力量显现生机
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村今日景象

重访映秀:复生力量显现生机
本刊记者在映秀又见到了去年拍摄到的张玉芳老太太。很幸运,她在地震中没有受伤

重访映秀:复生力量显现生机
  映秀镇小老板梁本贵靠卖铁器为生。地震后房屋被毁,货物被征用。去年9月就摆摊自救,10月在板房重新开业,借款进了第一批货

  2008年报道回顾:

    到映秀镇去!

    “孤城”映秀的72小时

    映 秀

  记者◎魏一平  摄影 蔡小川

  与青城山、虹口所拥有的旅游资源不同,映秀只不过是213国道上的一个过路小镇。往常镇上遍布的小饭馆、小商铺,是这里的主要经济资源。大地震让这一切都需推倒重来。

  “到映秀去!”是去年我们杂志抗震专刊的一个标题,而在采写报道的那10多天里,这句话意味着11个小时的山路徒步和随时会滚落下来的巨石。现在,我们乘车重访映秀,沿着去年本刊记者徒步的路线,地震留下来的印记依然清晰可辨。

  在1000多米长的友谊隧道里,司机提醒我们注意右手边墙上的一个小指示牌。这是从都江堰到映秀途中所经过的最长隧道,去年本刊记者途经此地时,曾感慨那漫长的黑暗所带来的焦虑以及见到蓝天白云时的欣喜,即便今天乘车穿越,这种感觉也分外明显。隧道里没有灯,借着微弱的车灯,我们终于看到了尘土飞扬中那个写着“汶川界”的指示牌,接近震中的感觉才变得具象起来。

  对于那漫长的逃离与救援来说,这才只走了一半的路程。此前,我们从都江堰出发,过玉堂镇、马鞍山隧道、青云沟桥、白水溪桥;这之后,我们还要经过千斤沟桥、寿江大桥、白云顶隧道、漩口镇、阿坝铝厂,才算得上真正进入映秀。

  无数次出现在电视上的那座中间断开的大桥,就是进入映秀镇前的最后一座桥梁——白花大桥。这座被地震撕裂成几块的大桥,是当初通往映秀最后的拦路虎。现在,桥梁已被全部推倒,改线后的新桥正在建设中。往前走几步,路边的指示牌上写着“牛眠沟震源点”。附近的村民告诉我,沿着这条山沟往里走10多公里,就是这次大地震名副其实的震中。不过,经过地壳变动的挤压,先前深三四米的山沟已经被填平,并且被生生拉宽了许多,两侧巨大的山体面目全非,来自地下的强大力量让人不禁毛骨悚然。

  继续前行几百米,一块五六米见方的巨石立在路边,像刀子一样插在地上。同行的摄影记者对此印象深刻,他去年5月15日徒步进入映秀的时候,就被这块从山上震落的巨石所震撼。而今,唯一不同的是,石头上刻了字:“5.12 震中映秀。”旁边立着两块指示牌,画出了未来映秀地震游的规划。在此摆摊的渔子溪村村民老杨告诉我,一直谈论的地震游现在看还没有影子,他只好在此卖点纪念品为生。说话间,几辆中巴车呼啸而至,涌出来的人群开始三三两两地争相拍照,熙熙攘攘中,老杨两口子表情木然。

  略感意外的是,来到映秀镇上,已经完全不是去年地震后的样子了。绝大部分的废墟已经被推平,只有漩口中学几栋倒塌的教学楼还立在一片板房中间。与北川县城选择异地重建不同,震中映秀并未离开,这种大恸大悲之后的平静,更让人深感压抑。一些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百姓对我表达了心中的伤痛,住在板房里,看到眼前冰冷的推土机将那些曾经掩埋自己亲人的废墟轰隆隆地碾平,他们心如刀绞。

  最起码从表面上看,映秀的重建工作要比其他地方慢得多。或许是作为震中背负了太多的关注,直到现在,几易其稿的重建规划尚未有定论,镇上修建的阿坝州地震展览馆也大门紧闭。住在板房里的人们仍在等待,直到现在,还没有人来统计原先镇上居民的房屋面积,重建方式更无从谈起。

  但生活并未就此止步,来自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复生力量开始让这里显现生机。

  我们找到梁本贵的时候,这个34岁的汉子激动得眼含热泪。去年在救援现场,我们的记者只记录了他的名字和店铺名称——“大足铁器店”,没想到现在一说起这个“大足铁器店”,板房里的人还能知道。原来,梁本贵的铁器店又重新开张了,名字没变。

  梁本贵老家是重庆大足县,店名由此而来。1995年,他在辗转了大半个中国的打工生涯后,来到映秀,第二年,他的铁器店开张。靠着旁边的几个水电站施工和后来镇上的楼房建设,铁器店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地震之前,“大足铁器店”已经成为镇上最大的一家铁器店,他的存货少说也有三四十万元,每天的营业额有两三千元。

  地震发生后,政府征用梁本贵的铁器用于救援,几乎被用光。“谁家没有亲人,用什么随便拿。”梁本贵说,活下来的人还在乎这几十万元干嘛。去年10月份,为了补偿他的损失,政府额外给了他一间板房,靠着从亲戚那里借来的2万多元,他从成都进了第一批货。他说这是一年来最让他感慨的一刻,那意味着他的生活又真正开始了。

  短短一个小时,就有4拨客人前来买货。梁本贵穿梭在一片铁器中间忙前忙后,脸上挂着笑。他给我看手机里保存的以前铁器店的照片,“大得很,那么大的房间全是货,现在小多了,好的时候一天也卖不到1000块”。地震后,道路瘫痪,一切需要重建,映秀的过路生意冷清了不少。以前在镇上开铺子的人80%来自外地,现在走了一大半,但梁本贵和他的“大足”都没有选择放弃。虽然因为没有本地户口,无法享受到各种灾后重建补贴,但他倒也想得开:“家人还在,映秀的建设也还在,慢慢起步,就当打工了。”

  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地震的时候,已经怀孕的妻子毫发无伤。年前,小儿子出生了,“我还有什么理由离开映秀?”

  正在跟梁本贵聊天的时候,四周板房商铺里的人们开始围拢过来。他们翻看着《三联生活周刊》去年的杂志,争论着照片上的人物究竟是谁。一阵吵嚷渐渐平静后,人们开始默默抹起了眼泪。有关地震的记忆或许会成为他们心中埋藏最深的片断。

  后来,我们又找到了照片上的一位老太太。她叫张玉芳,来自附近的老街村,去年在从映秀逃往都江堰的路上,摄影记者遇到了她。这个85岁的老太太有着四川人特有的幽默和乐观,捧着杂志一阵端详后,她跟我们开起了玩笑:“怎么把我拍得这么难看!”

  张玉芳的儿子游志国坐在一片废墟上寻找自己女儿的照片,曾是这期杂志上最让人揪心的镜头之一。现在他已经振作起来,靠着贷款和借来的钱修起了新房,今年1月份,还用女儿伤亡补偿的6万元买了辆羚羊轿车,“田地都垮了,出去打工挣钱慢,买辆车跑出租,尽快还债”。

  重建家园,终究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国家力量来到一个个差异巨大的乡镇、村庄,都将面临新的考验和选择。一年的时间,或许最让人感到欣慰的就是灾区生活复苏的力量。映秀人在板房区里又恢复了昔日的繁忙与嘈杂,饭馆、旅店、茶楼、台球,一个个红牌牌竖立在一片蓝色小房顶上,显得分外温暖。

  泰安村的周太军靠着朋友送来的20斤肉和50斤大米,度过了一个不平静的春节。虽然不及往常杀两头猪、摆四桌酒席的排场,但团圆饭照吃,给晚辈的红包照送。他悄悄告诉我们,作为泰安村5组的小组长,他有个想法——在即将到来的5月12日那天,号召大家凑点钱,一起吃个清水饭。“祭奠那些逝去的村民和游客,重振信心,展望未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灾区 重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