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陶瓷的转型之痛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4日09:46  《小康》杂志

  中国陶瓷的转型之痛

  佛山与景德镇两地无论以哪种方式转身,都将是中国陶瓷工业发展史上一个里程式的转身。

  采写、摄影/《小康》记者陈勇

  “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是佛山市陶瓷产业优化升级的重点项目,是佛山发展陶瓷总部经济的第一个实质性载体。” 3月18日上午,佛山市委书记林元和在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启用仪式上如是说。据悉,该基地进驻的商户除了有佛山本土品牌,也有来自华东、福建、山东、河北等国内其它产区的品牌,更有来自意大利、日本等国际品牌。

  国家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华夏陶瓷产业联盟秘书长程晓勤向《小康》记者表示,这对千年陶都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种考验。

  据佛山市发改委的一份资料显示,该市将力争在2008年到2015年把佛山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陶瓷产业总部基地,实现佛山陶瓷由传统产业向都市型、创新型、知识型产业转型跃升。与此同时,成功申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千年瓷都景德镇也将以其瓷都品牌大做文章。

  对此,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一名负责人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认为,两地无论以哪种方式转身,都将是中国陶瓷工业发展史上一个里程式的转身。

  佛山大搬家

  “我们其实不愿走,可是不走又能怎么样?”佛山市一家陶瓷公司老板文志新显得很无奈。文志新是一家本土陶瓷品牌的企业老总,创办至今的十年间,企业一路风雨。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的利润下降了40%,今年刚缓过气,却遭遇了外迁之令。

  事实上,佛山陶瓷外迁之令早在2008年5月已陆续下达,文志新的企业因为在之前的几关选核中幸运过关,故一直拖到了今天。

  “原材料涨价、化工料涨价、燃油涨价、燃煤涨价、电费涨价以及成本的价格压力等,我们都挺了过来,哪怕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行业内超过三分之一的生产线已经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的时候,我们也没怕过,可如今我们却怕了。”文志新告诉记者,如今整个佛山市363家陶瓷企业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自2008年5月起,佛山市委市政府以节能减排为切入口,对全市363家陶瓷企业,提出“扶持壮大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转移淘汰一批”的战略计划。以巩固现有龙头企业的地位,通过开发新技术,利用新能源,实现清洁生产。经过整改可以达到环保、规划、国土等有关要求的企业予以保留,环保、能耗、安全生产不能达标的企业,将引导其异地改造或关闭转产。

  据当地经贸局统计截至2008年12月底,全市已有144家约占总数50%的建筑陶瓷企业自行转产、结业或被依法关闭。佛山中心城区的禅城区,关闭或转产的企业已占该区陶瓷企业总数的近70%。

  一位当地政府官员向《小康》记者透露,佛山陶瓷是走还是留,这个话题在佛山由来已久,而恰恰是这个时候,政府下定了决心。该上述官员向记者表示,环境污染越发严重、节能降耗任务艰巨、资源约束日益突出、自主创新有待加强、企业不够大不够强、行业自律管理较弱、国际市场存在障碍等等,都是促使政府立下决心“壮士断腕”的主要原因。但该官员强调,政府并不是要逼走这些企业,只是想实现一个总部经济概念,以牺牲小部分的GDP,换来青山绿水的效应。

  当地相关部门提供的一份数据资料显示,2007年,佛山市环境统计中陶瓷行业重点企业的工业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废气等排放量,分别占环境统计中所有重点工业企业总和的59.86%、42.15%、32.27%、2 9.85%。在能源方面,2007年佛山市规模以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陶瓷工业总产值占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82.6% )实现工业总产值743.4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8%,但其综合能源消费量却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7. 5% 。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小康》记者,陶企与当地政府的政策博弈中,企业只能选择离开,没有任何话语权。

  《中国陶瓷》执行主编、佛山陶瓷行业协会秘书长尹虹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认为,“外迁将使这个城市的名片逐渐没落,污染也只是政府的一个借口,在节能减排指标层层分解考核的行政体系下,政府官员肯定是以自己发展的政绩来寻找突破口。”但尹虹认为,无论什么原因都不能这样伤害企业。他表示,要真正实现产业转型,必须抓创新和市场拓展,否则一切都是假象。“行政手段只是一种应急举措,节能减排和环保还必须靠技术。”

  大整合的品牌时代

  事实上,佛山的陶企外迁和江西景德镇资源枯竭只是中国陶瓷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高压政策和资源枯竭、人民币汇率上升、原材料的采购成本骤涨、金融危机以及持续的贸易壁垒等一系列问题的影响下,中国陶瓷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

  尹虹指出,中国的陶瓷市场对房地产市场的依赖性很强,房地产价格壁垒倒塌了,整个市场也就下来了。而唯一能改变困境的就是可持续发展。以佛山陶瓷为例,从1984年开始引进,产量发展到了现在16亿平方米,占了全国50%的份额,在世界上也占了20%—30%。如今,整个行业如何持续、健康地发展,这是最大的问题,这中间涉及的问题很多。

  他认为,中国陶瓷企业在多种产品上缺乏领先的开发设计能力,是其发展受到牵制的主要原因。这也决定了我国整个陶瓷企业在全球的产业分工中处于末端地位,而处在末端地位的利润往往是非常低的。

  另一方面,中国陶瓷企业过于盲目地多元化,在单一产品发展壮大后开始盲目扩张,并无新亮点,导致最后进退两难。而整个行业内缺乏战略层面的差异,企业之间没有真正产业链条意义上的分工,只是集中在狭窄的制造领域竞争,故很容易胎死腹中。

  “国内陶瓷与国际先进陶瓷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开发设计上的落后,以及品牌意识薄弱、观念差异和结构散乱。”

  而国际陶瓷巨头在开发上不惜大投入,特别是那些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更以其独具特色的陶瓷设计演绎市场,如美标、科勒、东陶、泰莉沙等国际陶瓷品牌。

  而业内普遍的看法是,陶瓷行业已进入了大流通、大整合的品牌时代。现在的竞争,是厂商一体化的联合竞争,这样将会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永认为,“做大做强陶瓷品牌是中国陶瓷业在国际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缺乏品牌,就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足。”

  中国陶瓷要想走出另外一重天,必须进入世界主流通道跳出低水平徘徊的圈子,这是大家的共识,也是未来的希望。

  日本陶瓷

  20世纪80年代时日本经济规模上仅次于美国,在陶瓷工业技术装备水平、高精尖加工能力、产业结构等方面,均居世界前列。由于日本的陶瓷企业极为注重全面质量管理,出现了一大批世界名牌陶瓷企业,如日用瓷企业有诺里蒂克、鸣海、三乡等;建筑陶瓷卫生陶瓷企业有TOTO、伊奈等世界闻名的企业。

  日本能够成为陶瓷强国,其优势在于:其一,日本有很多从事材料的生产和研究的大公司,研究所拥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一大批优秀的技术力量;其二,国内新型陶瓷材料的需求市场较大;其三,日本政府多年来启动了不少大型陶瓷应用开发科研项目来巩固其陶瓷产业的优势。

  但自1991年泡沫经济崩溃开始,日本的陶瓷业也随之走入了低迷。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景德镇 转型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