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城市开发集中为经济型:动迁居民陷住房困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5日17:57  南风窗

  “折腾城市”新浪潮

  城市中国正掀起新一轮“折腾”的浪潮,希望以城市化的基建规模拉动内需,应对金融海啸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衰退。

  近年来,人们本已开始反思畸形的城市化进程,这种畸形最显著的表现就是由地方政府联合商业力量主导的城市建设,过度集中为经济型开发,而鲜见社会型开发。与追逐经济利益的急切相比,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热情持续萎靡。居民的公共生活空间与政治空间拓展乏力。

  以牺牲住房公平、空间公平为代价的城市开发,正陷入正当性缺失的泥沼。主政者们却发现,一场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竟然缓解了他们的道德危机:城建与改造正好暗合了国家扩大内需的需要,是政府可以出手抵御风暴的最大项目。于是,各地接连涌现城市史上的最快拆迁速度也就不足为奇。

  开发城市浪打浪,前浪倒在沙滩上。尽管4万亿刺激计划中,保障性安居工程有2800亿,棚户区改造已成为许多地方的政绩新样板,但如果以往在城市开发中积累的问题没有得到总结与扭转,城市中国的版图上就将复制出一处处新的尴尬,也将有新人在反腐中倒下。即便短期做到了保八、保十,实际又有多少意义?城市,既不是地球的伤口,也不应在人群中制造分裂。

  胡锦涛总书记说,“不折腾”。

  ——本刊编辑部

  当“石家庄速度”遭遇金融危机

  特约记者  黎光寿  发自石家庄

  河北石家庄市长安区花园村,这个曾经因为拆迁争议而几乎陷入“停摆”的城中村,如今已经变成了一片施工场地,新的楼房正在建设之中。

  66岁的李淑英老人是反对搬迁的村民代表之一。她对记者说,花园村的改造开发属于石家庄2002年就开始的城中村改造五年计划的一个部分,2004年就和河北某房地产公司签订协议联合开发,但因开发商和村民之间的诉求不一致,与村里签订的开发协议也存在问题,花园村直到2007年底都没有开发。

  但2008年事情起了变化。“3月28日,花园村开始发放一本关于旧村改造的宣传手册,大约也只发放了50多户,29日突然贴出通知,要求村民29日下午到村委会去拿房号。拿房号的村民发现,拿到房号以后就得同意交房,还签订了一个协议,4月5日就要拆迁。”

  “4月5日走了一批,拆迁公司进村以后,一些拆下来的建筑垃圾堵塞了村里的好几个路口,还有一些‘小平头’经常在村里的各个路口晃悠,村里水、电和电话逐渐不正常,人们的心理压力增大,陆陆续续又走了一批。”李淑英说。

  与花园村类似,在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2008年被拆掉的城中村共有22个——他们均属于该市政府2002年城中村改造五年计划中的二环内45个村庄之一,但因村民、村委会和开发商的利益诉求不一致,2007年五年计划结束时,多数村庄的改造还停留在博弈阶段。

  对执政者来说,改造城中村一直以来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为什么“老大难”在2008年开始得以解决呢?因为石家庄从2007年底以来开始了一项声势浩大的行动,“从2008年起用3年时间在全省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简称“三年大变样”。

  河北省“三年大变样”办公室副主任焦庆会对记者说,从宏观的角度来理解“三年大变样”,实际上就是“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城市居住条件大为改观,城市魅力初步显现,城市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等五个方面。从微观来看,“三年大变样”则包含了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建、旧住宅区改善、城市特色塑造、景观环境整治等20个方面的内容。

  焦庆会对记者说:“2008年的工作重点主要就是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建、旧住宅区改善和景观环境整治,主要的特点就是拆,以拆为主;2009年是边拆边建,2010年基本实现城市面貌的改变。”

  该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11月底,该市共完成拆迁面积是944万平方米,其中拆违413万平方米。单纯从数字的角度来理解这么大的拆迁规模有些枯燥,一个广泛流传于石家庄的笑话能够概括这次“三年大变样”的拆迁规模——“5·12”地震以后,某领导去四川视察,飞机起飞半个小时后,从窗口看到地面一片狼藉,遂问身边的工作人员:“这么快就到四川了?”工作人员答:“现在是石家庄上空。”

  改造京津烂围墙

  2007年12月10日,河北省政府在《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三年大变样”的概念。半个月后的12月28日至29日,在中共石家庄市委八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时任市委书记的吴显国做了“做好‘三篇大文章’、实现‘三年大变样’ ”的主题报告,“三年大变样”正式成为石家庄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

  众所周知,石家庄的历史从京汉铁路和正太铁路在石家庄村交汇开始。1947年,石家庄建成区仅12平方公里,伴随着新中国的脚步,这所城市奇迹般地崛起。2008年,石家庄已形成了6区5市12县的规模,主城区人口达215万,列全国特大城市第28位。

  “但石家庄一直是一座缺少文化认同感的城市”,土生土长的石家庄市政协委员、市委市政府决策委员会副主任梁勇认为,石家庄虽然在改革开放前已成为河北省省会,但几十个城中村的原著民和外来移民,使这座城市成为一座典型的文化上耗散的城市,一座多元移民为主流群体的城市。

  而因为文化认同感的缺乏,石家庄至今有句民谣“张书记挖,李书记填,王书记来了不给钱”,基本体现了近年来石家庄的现状。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决策委员会副主任李树森告诉记者,由于河北环绕京津,河北省的多任省委书记都强调稳定压倒一切,稳定和发展似乎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媒体上经常出现的“环京津贫困带”在坊间被戏称“河北是京津的烂围墙”。

  2007年8月,张云川从国防科工委主任调任河北省委书记,开始了他在河北的“新政”。张云川明确提出,地方政府真正能够干出成绩的事情就是城市建设,“地方政府事情很多,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主观上一定要有个抓手”。张云川认为:“河北省作为内环京津、外环渤海的省份,应当有更加开放的眼界、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开放的举措。要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势,以开放的胸怀和姿态谋划发展、推进发展。”2007年10月29日,张云川在河北省委七届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提出希望城市建设“力争每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

  12月24日,在河北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张云川说,不要担心拆迁改造对GDP会产生多大影响,有社会资本积累必然会重组产业,有土地储备必然会引来新项目:“我们搞城市改造不是拆多拆少的问题,而是该拆的是不是都拆了。一个城市要搞一轮改造,3年左右的时间拆不到建筑面积的10%,就谈不上动真格的改造。”

  3天后,在石家庄市召开的省会城市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张要求石家庄要作出表率:“小打小闹、修修补补建不成现代化城市”,“明年(2008年)是实现省会三年大变样目标的第一年,这一年的工作至关重要,必须有大气魄、大手笔,不管是拆迁改造,还是新建项目,都要有大的动作,确保有一个好的开局”。

  在中共石家庄市委八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后不久,石家庄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挂帅、政府各部门和所属各区主要负责人参与的“三年大变样”指挥部,并由一名市政府副秘书长挂帅组建了指挥部办公室,下设综合处、拆违处、综合整治处、稳定保障处、旧村改造处、督导巡查处等6个处室,从2008年初开始运转,4月份起就陆陆续续开始了拆迁。最初“三年大变样”政策出台的时候,一些地市还处于观望状态,当全省各地市的官员到石家庄考察以后,他们一下子被连续几公里的壮观场面镇住了,回去以后各地市的动作一下子就起来了。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南风窗

更多关于 城市化 城市 拆迁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