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林峰:回国三次今方抵家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9日09:38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林峰:回国三次今方抵家

  在丙村中学母校校歌歌谱前,林峰几度想哼出曲调,终究没有唱出声来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许黎娜 | 广东报道

  6月2日下午,86岁的老兵林峰终于回到阔别67年的故乡---广东梅县丙村镇。“完全不一样了!”这是林峰对故乡的第一印象。

  1942年,正在读高三的林峰弃笔从戎,后考入通信兵第二团,毕业后分配到第11集团军司令部初任总部中尉参谋,后任上尉书记。2004年,作为当年远征军代表,林峰参加了云南腾冲县政府举办的“中缅印战区滇西战役国际学术研讨会”,随后曾两次回国,但一直没回过家乡。

  “感谢老天,让我们在有生之年还能见面!”在梅县丙村中学门前,77岁的林少友疾步迎上堂兄林峰,两位老人互相拥着对方的肩头,双手紧握。林峰不时抬起眼镜,拭着眼角。他告诉记者,与家乡亲人初见那一刻,悲喜交加,但“怕人笑话,泪水藏着,往心里流”。

  当天下午,林峰参观少时就读的丙村中学,并来到丙村银竹村洋楼下林少友家中,用流利的客家乡音,与亲友们共叙旧情,互道别来无恙。

  林峰本打算回乡后,立即前去探访祖屋---位于银竹村南山下的林氏祠堂惠义第,不过因为祠堂里正在为一位刚过世的百岁老人办丧事,这一行程只好延迟一天。

  重返母校

  回乡前,林峰与堂弟林少友约定在银竹村口碰面。但刚拐进丙村镇,透过车窗外,远远望见“梅县丙村中学”几个大字,林峰改变计划,迫不及待要去看看母校。

  1942年,这所学校名为“丙镇中学”,他是这所学校第一届高中生。

  十几个穿着校服的孩子正在校门前的足球场上体育课。林峰在儿子林裕源的搀扶下,蹒跚走过,“大不一样了,我走的时候,这里种着成片果树。我经常在操场上踢足球、打篮球。”

  校园内,绿树掩映处耸立着一座座宽敞明亮的教学楼。眼前的一切,林峰备感陌生。直到他走到母校原校址---呈四合院建筑形制的“三堡学堂”,67年前的记忆一下子被唤醒。“这里就是我读高中的地方,原来是两层小楼。”林峰指着三堡学堂旁的“筠桃楼”说。

  拥有104年历史的丙村中学也是叶剑英的母校。林峰特地在校园内一尊叶帅塑像前留影。他记得,还在读初中时,这位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将领曾回母校探访。

  获知林峰回乡,丙村镇镇长郭龙元和校长李朝荣特地赶来迎接,并领着林峰参观校史室。“温钦兰当时是校长、丘允元教我们音乐、黄锦祥是教导主任、古歆祥教地理⋯⋯”站在母校历任校长的照片前,林峰一一仔细辨认。

  在丙村中学母校校歌歌谱前,林峰几度想哼出曲调,终究没有唱出声来。“以建祖国、以跻康庄,矢勤矢勇,为谋人类幸福于无疆”---这歌词真真切切地道出了林峰当年从军抗日的心声。

  参观后,林峰向熟悉又陌生的父老乡亲讲述起自己参加远征军、多年漂泊异国的经历。他特别说道,抗战胜利后,部队要把他调到东北打内战,他拒绝了,“我答应母亲,打日本鬼子,两年后就回家。我不想自己人打自己人。”

  要给父亲扫墓

  1942年,林峰离开丙村时,堂弟林少友年仅10岁;67年来,林少友是林峰与家乡保持联系的唯一纽带。6月2日下午,林少友在两个儿子的陪伴下,搭摩托车赶到丙村中学校门口。重逢时刻,两位老人紧紧相拥,林少友叹道,“感谢老天,让我们在有生之年还能见面!”

  在丙村银竹村洋楼下村口,林峰刚一下车,十几个男男女女,欢笑着奔跑到他跟前。

  “回来了!回来了!”林少友的大女儿激动地拥抱着林峰,随后转身指着一个抱在大人怀中的1岁多的男童,“这是我的孙子。”

  林峰激动不已,用颤抖的双手抚摸小曾孙的脸蛋。

  在众人簇拥下,林峰走进一栋两层小楼,这就是林少友家。坐在厅堂的木椅上,林峰长久沉默着,端详着亲人们一张张热情的脸庞。

  屋外,稻田里飘着泥土芳香。在钢筋水泥的楼房之间,零星散落着几处客家围屋。西北面,一座“承志楼”空无人烟,黄土夯成的墙上还清晰地留着“文革”时代的标语。林峰对它毫无印象。当年他离家时,这座地主家的小楼刚起地基。林峰唯一忆起的是,附近还有一座“六安居”,那里连着现在的林少友家,都是他曾经劳作过的田地。

  林少友取出林峰从缅甸寄来的一叠照片,有他和夫人的合影,也有2005年他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的照片。

  在这个客家小山村,林峰归来的消息早已传开。银竹村村委会主任也赶到林少友家,当知道老人准备去给父亲林琼超扫墓,村委会主任答应一定会前去,并会备上礼炮。

  临出门前,林峰从裤袋里掏出包裹了两层塑料袋的一叠人民币,取出一万元,交给林少友的儿子,嘱托他要购置一些扫墓用的供品。

  “回到家乡,我高兴,又难过。”林峰缓缓说道,67年了,他不曾回来祭拜过父亲,不曾为母校做点贡献,内心很不安。现在,这个夙愿终于可以实现了。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中国远征军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